印尼油田改善聚驱调剖技术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mproving oil recovery in high water cut period in Indonesia oil field, and in view of the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 high salinity and serious heterogeneity, the delayed crosslinking gel profile control agent TPJ-01, is studied. The composite profile control system of granule TPK-01 and amino resin sealant YJF-01 improved the effect of polymer flooding. The field test in Widuri oilfield in Indonesia shows that the profile control effect is remarkable.
【作者单位】: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基金】:中海油能源发展科技项目“渤海油田注水井在线调剖体系及配套工艺技术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FKJ-GJ2015007)
【分类号】:TE35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庆东;聚驱全过程开发规律研究及效果评价[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7期
2 丁延国,张旭;聚驱地面工艺的适应性与优化技术探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10期
3 韩方勇;周晶;;分队计量聚驱放水站的优化设计[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9期
4 黄传军;;聚驱井作业施工的特点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3期
5 佘庆东;;聚驱后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研究成果[J];国外油田工程;2008年07期
6 田晓艳;;喇嘛甸油田某区块聚驱效果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1期
7 刘宇;;东区聚驱不均衡开采及后续调整措施效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8 赵立合;;高浓度聚驱污水处理系统工艺优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年12期
9 赵玉辉;对聚驱抽油机井聚合物反应物的几点认识[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8期
10 李洁,隋新光,邵振波;大庆油田葡一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洁;隋新光;邵振波;;大庆油田葡Ⅰ组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明凯;;聚驱采出井清防蜡技术初探[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万富;李建阁;王贤君;卢军;;流动凝胶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晓芹;李洁;武力军;;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石志成;苏延昌;吴赞校;;喇嘛甸油田聚驱调剖技术研究与实践[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飞;大庆油田聚驱开发水平提高[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百川;自主海上稠油聚驱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记者 周志刚;聚驱采油:让深层油龙听“调遣”[N];大庆日报;2007年
4 特约记者 林勇;活性高分子激活聚驱后剩余石油储量[N];东营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李刚;大庆采五:科技攻关聚驱井“养生延寿”[N];中国石油报;2014年
6 于村 策划 本报记者 幸福;采油三厂:效益至上的聚驱博弈[N];大庆日报;2012年
7 通讯员 刘宪明;采油六厂聚驱增油111万吨[N];大庆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金光柱;大庆油田技术创新聚驱提效[N];中国石油报;2014年
9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宪明;高浓度聚驱增油117万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宪明;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试验创五最[N];中国石油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文华;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黄善波;聚驱井采出液流动规律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王武;萨北开发区聚驱后微生物调驱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潇潇;聚驱后聚/表二元驱驱油效果及流度控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娜;水平井化学驱挖潜聚驱后侧积夹层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东明;杏4-6面积聚驱后水驱精细挖潜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徐淼;聚驱后影响弱碱三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代兆国;聚驱井流入动态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冉法江;聚驱注入体系质量控制系统工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何岁扬;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描述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高艳;北二西东块聚驱后剩余油潜力评价及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张皓;大庆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三类油层聚驱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庆明;改善杏树岗油田南部葡Ⅰ组聚驱效果的有关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360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6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