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7 19:07
【摘要】: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油气藏面临储层分布和剩余油分布难题,前期认识和研究成果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重力流水道成因类型与结构;水道期次的划分与砂体平面分布的精细刻画等。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深水沉积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深海扇多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及重点水道期次的划分,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重力流成因旋回(短期旋回)主要表现为水道早期侵蚀下切,中期辫状河曲流形态沉积,晚期朵叶体形态废弃静止的发育过程,其对应单期扇体的向上变细特征或扇体退积特征。异旋回(长期旋回)由不同叠加样式的多期单一成因旋回组成,并表现为多期单一成因旋回扇体进积或退积特征。重力流水道成因旋回界面识别与划分依据,包括重力流水道底部侵蚀冲刷面,水道顶部稳定连续深海泥岩段,以及扇体不同级别和期次的扇体进退积转换面。论文以高频旋回时间格架约束,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地质与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分析浊积水道储集体分布规律,精细刻画了水道沉积体的平面迁移和内部充填特征,水道的内部充填演化主要经历初期侵蚀、侵蚀—充填、加积充填和废弃这四个阶段。深海扇内部垂向不同时期,平面不同位置,其重力流水道发育类型多样,主要有下切沟谷,侵蚀水道,叠置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和孤立水道。通过拟声波阻抗反演技术,清晰揭示了不同重力流水道富砂储层分布位置及特征,富砂储层主要富集于叠置复合水道和迁移水道的上部,以及孤立水道两侧天然堤内部和朵叶体中部。
[Abstract]:The Miocen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block A of Congo Fan ar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of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early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preci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genetic types and structure of gravity flow channe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and gas. The division of watercourse stages and 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sand body plan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deep-water sedimentation theory, the high-precis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by identifying the multi-level sub-sequence interface of deep-sea fan and dividing the key watercourse stages. The genetic cycle of gravity flow (short term cycle)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early erosion of the watercourse, the deposi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meandering flow in the middle period, and the abandoned and stationar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late flower leaf body shape. It corresponds to the upward thinning or regr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 phase fan. The metacyclic (long term cycle) is composed of multiphase single genetic cycles with different superposition styles, an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hase single genetic cycle fan progradation or retrogradation. The genetic cycle interface of gravity channel is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including erosion and erosion surface at the bottom of gravity channel, stable and continuous deep-sea mudstone section at the top of the channel, and fan forward and backward transition surface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tages of fan body.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high frequency cyclic time frame, guided by geological model, combining geology with geophysical technology,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servoir body in turbidite channel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plane migration and internal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urse sedimentary body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internal filling evolution of the watercourse mainly goes through four stages: initial erosion, erosion-filling, accretion filling and abandon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vertical direction and different position of plane in deep sea fan,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gravity channel in deep sea fan, such as undercut gully, erosion channel, overlay composite channel, migration channel and isolated channel. By means of pseudo acoustic impedance inversion technique,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rich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gravity flow paths are clearly revealed. The sand rich reservoir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superimposed composite watercourses and migration waterways. And isolated waterways on both sides of the natural embankment and the middle of the flower leaf body.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P534.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德,覃建雄,田景春,彭军,侯中健;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2 石万忠,陈开远;碎屑岩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原理与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年03期

3 刘鹏举,王成文,孙跃武;层序的成因及层序地层格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史晓颖;《中国层序地层研究》评介[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10期

5 彭勇民,惠兰,谭富文,王全海;西藏层序地层研究进展[J];地球学报;2002年03期

6 覃建雄 ,陈洪德 ,田景春;层序成因动力学中的构造因素研究[J];古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7 钟广见,高红芳;中建南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3期

8 赵宗举;潘文庆;张丽娟;邓胜徽;黄智斌;;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1期

9 韦沁;;《中国南方层序地层与古地理》出版[J];古地理学报;2009年05期

10 梅冥相;;长周期层序形成机制的探索:层序地层学进展之二[J];古地理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金泉;梁西文;盛贤才;杨震武;李群;;中扬子区中新生代层序地层与盆-山转换关系研究[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张保民;陈孝红;程龙;;扬子地区志留纪层序地层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在兴;鄢继华;张乐;;对层序地层和深水沉积研究的思考——地质/沉积可容空间转换对层序地层的修正[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辰生;郭建华;朱美衡;;塔中围斜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成岩层序地层学[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增学;王明镇;余继峰;魏久传;房庆华;韩美莲;韩作振;杨锋杰;蒋汉朝;张锡麒;郭建斌;李守春;兰恒星;刘德勇;张德强;;山东及邻区含煤地层沉积、层序地层及煤聚积规律研究[A];200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汇编[C];2004年

6 王家豪;陈红汉;王华;赵忠新;严德天;;库车前陆盆地东北部古近系露头层序识别及成因分析[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尹福光;万方;陈明;;加里东期上扬子区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层序地层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郭荣坤;罗安银;;分数维在测井层序地层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张冬玲;;准噶尔盆地层序地层及沉积储层学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邓宏文;王红亮;王居峰;谢晓军;苏宗富;;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吴岗;中国古地层探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裘建;多学科综合研究再现地球演化[N];中国矿业报;2001年

3 王永忠;煤田地质理论添新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1年

4 李岩邋苏克峰;新理论带来西部勘探新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广增;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中生界层序、沉积特征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遇运良;层序地层自动划分与对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3 关德师;松辽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4 操应长;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其成因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5 李本才;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及非构造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钟广法;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震超覆层序与海平面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2年

7 赵忠新;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层序构成样式及对构造活动的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8 黄耀华;奈曼旗凹陷九佛堂组沉积层序地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马洪;松北宾县绥化地区中生界构造—层序解释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冀登武;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与成岩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刚果扇A区块中新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薛学亚;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张辉;博湖坳陷单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贾莉红;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郭海洋;和田探区下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6 孙利川;塔河南E区块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黄众;North Carnarvon(北卡那封)盆地大陆边缘坳陷期三叠系层序构型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李金良;白音查干凹陷层序地层研究与有利区带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苗巧银;汤原断陷始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层序地层模式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马成龙;新疆塔河油田TH12307-TH12116井区白垩系层序及沉积体系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1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61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