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及其控制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6 06:34
【摘要】:针对地应力对煤储层初始渗透性及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研究,从煤储层地应力状态影响因素、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机理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规律及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地应力状态影响因素包括构造作用、埋藏深度和煤岩类型3个方面,其中构造作用和埋藏深度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捕获地应力大小多利用水压致裂法和物理试验测试,当前主要研究了现代地应力场特征、实验室模拟、数值模拟不同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其实质是对煤储层孔隙-裂隙结构产生变形。区域应力场产生区域性的裂隙系统,控制着煤储层渗透性区域性分布,而局部构造地带控制着不同区块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分布。渗透率随着有效垂直应力、有效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有效最小水平主应力增加均呈负指数减小。相对于地应力差,应力差系数才是影响水力裂缝沿着最大主应力方向扩展的主要因素。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tudy of initial permeability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fracture extension of coal reservoir by in-situ str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situ stress state of coal reservoir, the influence law of in-situ stress on permeability and its control mechanis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in-situ stres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situ stress state of coal reservoir include tectonic process, burial depth and coal rock type, among which tectonism and burial depth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At present, the magnitude of in-situ stress is mostly measur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method and physical test. At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in-situ stress field, laboratory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n-situ stresses on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are mainly studied. Its essence is to deform the pore-fissure structure of coal reservoir. Regional fracture system is produced by regional stress field, which control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while the heterogeneity dis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of different blocks is controlled by local tectonic zon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effectiv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and effective min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The coefficient of stress differenc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pagation of hydraulic fracture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6ZX05043-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0217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资助项目(35732016129)
【分类号】:TE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行陟;宋岩;柳少波;姜林;洪峰;;构造抬升过程中煤储层吸附能力的耦合效应及控制因素[J];地学前缘;2012年04期

2 段连秀,王生维,张明,陈斌;河东煤田煤储层中气胀节理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J];地球科学;1999年01期

3 翟雷;;煤储层压力与埋藏深度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年03期

4 叶建平,史保生,张春才;中国煤储层渗透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1999年02期

5 秦勇,傅雪海,叶建平,林大扬,唐书恒,李贵中;中国煤储层岩石物理学因素控气特征及机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6 高敏;蔡文渊;罗安银;刘百舟;张莉莉;袁文娟;雷卓;;用测井资料评价煤储层顶底板封盖性的方法[J];中国煤层气;2012年05期

7 秦勇;傅雪海;吴财芳;傅国友;卜英英;;高煤级煤储层弹性自调节作用及其成藏效应[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8 孟召平;侯泉林;;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耦合模型及控制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9 叶建平;煤岩特性对平顶山矿区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初探[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1期

10 孙昌花;唐书恒;万毅;姜文;范二平;张成龙;孙鹏杰;;鄂尔多斯盆地宜川地区煤储层孔隙特征及其分形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姚征;袁远;王孝亮;熊先钺;王安民;;煤储层水力压裂中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洲;围岩与煤储层裂隙对应关系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3 陈立超;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裂缝延展机制及充填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许小凯;煤层气直井排采中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压降传播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宋金星;煤储层表面改性增产机理及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6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7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8 张松航;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_2-ECBM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琳琳;煤储层节理发育非均质性评价的构造动力学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王有坤;贵州松河龙潭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强化机理与工艺[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李臣臣;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牛严伟;超临界CO_2注入无烟煤储层引起的渗透率变化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张鹏;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贾颐昆;沁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对煤储层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黄陈成;郑庄区块煤储层精细地质建模与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8 刘炎杰;低渗透煤储层酸化改造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邵长奎;煤储层开发三相态含气量动态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孙义敏;高岭石/水分散体系对煤储层渗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65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65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