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Abstract]:The marine shale of 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and Lower Silurian Longmaxi formation in northern Yunnan and Guizhou has a good prospect of shale gas resource, but the law of shale gas accumulation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still unclear. Based on the latest drilling data, combined with field outcrop profile observation and sample test results,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Wufeng formation and Longmaxi 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d burial depth of high quality shale, organic geochemical index and reservoir parameters are studied. The enrichment conditions of shale gas, such as gas bearing,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favorable zones of high quality shale were predicted and its exploration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Wufeng formation and Longmaxi formation are shallow-water and deep-water shelf deposits,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ontrols the thick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shale. The geological history sedimentary pattern and the late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controlled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bottom boundary between 0 ~ 4 000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high quality shale deposit was between 0 ~ 60 m. (2) the high quality shale in this area has high organic carbon content (1.0%), high thermal evolution (over mature), stable organic matter type (mixed type of saprophyte and partial saprophytic mud) and hig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1.0 脳 10 ~ (8) ~ (8) ~ (4) 脳 10~8m~3/km~2). The potential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great; (3) the brittle minerals of high quality shale have higher content, better fracture potential, more reservoir space types and microfracture development, (4) good local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good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shale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four regions of Yanjin Xi, Junlian Nan, Weixin, Xuyong and Gulin, Xishuidong, Wufeng formation and Longmaxi formation have excellent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and good shale gas exploration potential, which is the most favorable shale gas exploration zone in this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页岩气勘查评价技术试验与应用推广”(编号:2016ZX05034-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编号:DD2016017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2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3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4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5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6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7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8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9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10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2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3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4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7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8 张聪;段文哲;包书景;;遥感技术在复杂山区页岩气早期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9 李世臻;刘志强;;页岩气地质研究应重视的几项基础工作[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0 胡伟光;;J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段储层预测[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8盆山耦合与资源环境效应及找矿突破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4 温川;对页岩气也要“细嚼慢咽”[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潘锋;页岩气将成为重要接替资源[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李鑫轶;勘探页岩气不可照搬美国模式[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奚震;唤醒页岩气要过技术这道坎[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张大伟;我国页岩气探采与利用路径思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早报记者 王道军;国土部:页岩气申报独立矿种[N];东方早报;2011年
10 记者 徐沛宇;第二批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或于四季度启动[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阳;上扬子区龙马溪组页岩微孔缝结构演化与页岩气赋存[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闫剑飞;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岩系页岩气富集条件与分布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马勇;上扬子东部海相页岩含气性影响因素及核心区评价预测方法[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4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5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6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7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潘磊;下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地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10 单衍胜;辽河坳陷古近系页岩油气聚集条件与分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鑫;鄂西—渝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肖海峰;川东武陵山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3 李文博;黔西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7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李鹏飞;南方富有机质页岩复电阻率测试分析与激电机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10 龚琴;页岩气地质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70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37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