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地应力类型垂向转换及其对煤储层渗透率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9-03-04 09:34
【摘要】:以沁水盆地寿阳区块和柿庄区块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不同构造应力强度作用下的地应力类型垂向转换机理及其对煤储层渗透率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构造应力强度决定地应力类型的垂向转化与否,而地应力类型的单一性或多样性是煤储层渗透率相对高低及其变化规律的决定性因素。在构造应力相对不活跃的寿阳区块,地应力类型单一,煤储层渗透率较高且随埋深和地应力增加呈单一指数递减的变化规律;在构造应力活跃的柿庄区块,出现地应力类型在垂向上的转换现象,三种地应力类型共存,煤储层渗透率较低且随埋深增加表现为分带指数递减规律。由于板块活动的影响,中国煤层气盆地承受较强的构造应力,但在不同盆地以及同一盆地内的不同构造位置,构造应力强度存在差异,地应力类型的单一性或多样性不同,煤储层渗透率随埋深变化规律也不同,区分各地区不同深度带所对应的地应力类型是研究煤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的关键。
[Abstract]:Taking Shouyang block and Shizhuang block in Qinshui basin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vertic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situ stress type under different tectonic stress intensity and its control on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are reveal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tructural stress intensity determines the vert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situ stress type, and the uniformity or diversity of the in-situ stress type is the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and its variation law. In Shouyang block, where the tectonic stress is relatively inactive, the type of in-situ stress is single,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is higher and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buried depth and in-situ stress. In Shizhuang block where tectonic stress is active, the in-situ stress type changes in vertical direction. The three types of in-situ stress coexist.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is low and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buried depth.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plate activity, CBM basins in China bear strong tectonic stress, but in different basins and in different tectonic positions within the same basin, the tectonic stress intensity is different, and the in-situ stress types are different. The variation of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with buried depth is also different. It is the key to study the variation law of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to distinguish the types of in-situ stres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epth zones in different reg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分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非常规油气管理处;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44)资助
【分类号】:TE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佩珍,王冠贵,张占松;井间储层渗透率序列分布预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周远田;一种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3期

4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金大伟;赵永军;;煤储层渗透率复合因素数值模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袁爽;张晓波;;根据测井资料估算储层渗透率的新神经网络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04期

7 刘峻杉;;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姬战怀;张群会;;用正则化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渗透率[J];煤矿现代化;2006年04期

9 汪志明;王忠华;张健;;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适用性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10期

10 刘慧盈;;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靳彦欣;林承焰;付显威;刘金虎;;求取储层渗透率参数的动态反演法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存和;李红雯;;利用神经元网络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效果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许浩;汤达祯;唐书恒;陶树;吕玉民;赵兴龙;;沁南地区重点区块煤储层渗透率控制因素及产能响应[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秦勇;傅雪海;;煤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5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陶树;汤达祯;吕玉民;;基于产能变化的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定量—半定量化表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胡斯晔;消除储层“亚健康” 打通增产“高速路”[N];中国石油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程;复杂储层渗透率特性数值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曾玲;盆地演化因素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陈亚西;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及合理排采速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高军飞;凝胶微囊深部调剖体系与储层渗透率的匹配性实验[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孙立东;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34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434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0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