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18 09:00
【摘要】:为深入分析岩样孔隙结构、润湿性与水驱流动特征及驱油效率的关系,基于砂岩微观水驱油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水驱油流动特征,同时对实验岩样进行微CT扫描,获取其孔隙结构参数,建立与岩样孔隙性质等价的孔隙网络模型,结合铸体薄片与环境扫描电镜鉴定结果及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定量分析实验砂岩的孔隙结构差异,并运用建立的砂岩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不同润湿性下水驱油过程。结果表明:孔隙结构是影响砂岩水驱油流动特征的主要因素;孔隙均质性越好,砂岩越易表现出网状—均匀驱替特征,反之砂岩则越易表现为树枝状驱替特征,指状型驱替砂岩居于两者之间;中性润湿模型的驱油效率高于水湿模型,水湿模型的驱油效率高于油湿模型。该研究可为制订合理的生产、增产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Abstract]: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structure, wettability, water driv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rock samples, based on sandstone microscopic water flooding experiment,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flooding flow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nd microCT scanning of experimental rock samples was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and the pore network model equivalent to the pore properties of rock samples is established. The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experimental sandstone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cast sheet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pillary pressure curve. The established sandstone pore network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 of different wettability wa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re structur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water flooding. The better the pore homogeneity, the more likely the sandstone is to show the reticular and uniform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whereas the sandstone is more likely to show dendritic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nger type displacement sandstone is between the two.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the neutral wetting mode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ater-humidity model, and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of the water-humidity mode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il-humidity model.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formulating reasonable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measures.
【作者单位】: 西南石油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2015CB250900)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微观网络模拟研究”(CXJJ2015040)
【分类号】:TE35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艳玲;;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测试与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2 陈亮;谭凯旋;刘江;曾晟;;新疆某砂岩铀矿含矿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3 杨永良;李增华;季淮君;彭英健;刘震;;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4 汪伟英;原油组分、孔隙结构对自吸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6期

5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段回归方法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张旭阳;杨青;侯文峰;岳小军;周琦;;不同孔隙结构砂砾岩储层水驱油效率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翁蕊;梅佑黔;;孔隙结构对聚合物捕集滞留量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6期

8 谭廷栋;;混合孔隙结构指数的确定[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8年03期

9 涂富华;唐仁琪;韩锦文;沈平平;;砂岩孔隙结构对水驱油效率影响的研究[J];石油学报;1983年02期

10 严衡文;吕耀明;徐安新;;马岭低渗油藏孔隙结构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J];石油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桂莲;李德建;何满潮;杨国兴;台启民;;岩石吸水特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红宇;范明;陈伟钧;;压汞法、气体吸附法联合测定岩石的孔隙结构[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唐刚;晏信飞;杨志芳;曹宏;;致密砂岩孔隙结构CT成像及等效速度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新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开发参数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李景岩;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殷艳玲;低渗透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任晓娟;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流体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治洋;超临界CO_2与煤流固耦合的煤岩物性演变及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宋珈萱;鄂尔多斯盆地M区延长组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定量评价[D];西北大学;2016年

3 张淑婷;D油田P油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4 郭红光;复杂断块油层中高含水期岩心孔隙结构的网络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聂晶;应用测井资料分析微孔隙结构的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张创;高邮凹陷沙埝南—花庄地区阜三段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程伟;储层微观结构的随机模型及其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8 杨珂;微观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郝敬华;文13东储层特征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吴长辉;B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9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479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