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东北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分布主控因素

发布时间:2019-07-09 11:20
【摘要】:根据岩心、钻井、测井、薄片分析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岩石学与成岩作用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储层分布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黄龙场地区储层岩性以鲕粒云岩、粉晶化的鲕粒云岩和鲕粒灰岩为主,储集岩类型、储渗空间类型及储层物性呈现明显的东西区带分异的特征。飞仙关组沉积期东高西低的古地貌,导致东西沉积相带差异明显,是形成东部台地边缘鲕滩有利储层的关键;压实、压溶作用是造成储层减孔的主要原因;早期胶结、充填与初期压实的配置关系对原生孔隙的保存意义重大;白云岩化形成的晶间隙是东部有利储层形成的重要因素;断裂—裂缝系统及埋藏溶蚀作用的发育,对西部不具先期孔隙层的非相控型储层的改造有限。该结果为川东北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未来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ore, drilling, logging and thin slice analysis,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reservoir distribution in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Huanglongchang area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sedimentology, petrology and diagenetic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n Huanglongchang area is mainly oolitic dolomite, powdered oolitic dolomite and oolitic limestone, and the reservoir rock typ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space type an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show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east-west zone differentiation. The paleogeomorphology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s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which leads to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at the edge of the eastern platform. Compaction and compac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reservoir pore red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bonding, filling and initial compa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The crystal gap formed by dolomi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ea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fracture system and buried dissolu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n-phased reservoirs with no pre-pore layer in the west is limited. The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eixianguan formation in Huanglongchang area, northeast Sichua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4269)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601333,KJ1713346)
【分类号】:TE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新;李仲东;;大池干井构造带飞仙关组储层特征[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05期

2 王思仪;王兴志;张帆;王一刚;王宪文;;川东高峰场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3 罗冰;谭秀成;刘宏;李凌;夏吉文;邹娟;海涛;;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J];沉积学报;2009年03期

4 朱竞;王兴志;谢林;张博文;朱永刚;李勇;王艳梅;;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刘璐;刘微;魏小薇;曹雯;陈春竺;;龙岗东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评价[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02期

6 吴斌;肖世洪;冯明友;;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形成与演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7 曾庆立;建南气田周缘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特征与勘探目标[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黄平;孙巧玲;邹定永;;铁山、双家坝飞仙关组储层预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9 王涛;朱祥;谭代英;;毛坝构造飞仙关组裂缝储层综合预测方法[J];石油物探;2009年04期

10 吴斌;王兴志;张帆;杨跃明;李盼;;川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现代地质;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章强;王兴志;许建;张帆;曾德铭;;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滩相储层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柳红;罗平;罗忠;杨式升;;川东北飞仙关组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黄强;李栋富;石元会;;川东鄂西三叠系飞仙关组实钻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陶士振;张宝民;曹宏;杨晓萍;;四川盆地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因类型及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胡明毅;魏国齐;扬威;刘满仓;;四川盆地北部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鲕滩储层预测[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泽成;赵文智;王一刚;;四川盆地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高效气藏形成之我见—探讨成藏三要素耦合作用对高效气藏形成的控制[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7 姜磊;蔡春芳;李开开;;川东北飞仙关组高能滩相储层成岩流体特征及演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忠;罗平;刘柳红;苏立萍;杨式升;;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朱铉;;物探技术在川东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水昌;朱光有;戴金星;梁英波;;川东北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形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裴敬秀;铁北101—X1井飞仙关组八个解释储层获试油验证[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记者 张学斌;大湾102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刚毅 通讯员 黄毅;江汉油田强化天然气开发研究[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周泽山;筑牢希望之基[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仇国强 通讯员 张永宏;“第三只齿轮”助推川东北勘探开发提速[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仇国强;为川东北天然气开发提供安全保障[N];中国石化报;2006年

7 蒋世廉;“华北军”参战川东北油气工程[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马正军;川东北探区形成三大技术攻关能力[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张颖;川东北11项修订技术标准发布实施[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李静邋杨勇;勘探院川东北实验室建到生产一线[N];中国石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普光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深埋优质白云岩储层成因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新华;川东带建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碳酸盐岩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陈更生;大巴山前缘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及控制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王铜山;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成因特征及其生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5 胡作维;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胡安平;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储昭宏;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黄先平;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综合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沈平;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目标评价[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程立雪;川东北晚三叠世—侏罗纪盆缘造山隆升作用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艺;中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岩相古地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胡颖;四川宣汉渡口河剖面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泳龙;龙岗气田飞仙关组沉积及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曹脊翔;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晨睿;川东北地区长兴—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6 谷一凡;川东北铁山~龙门地区飞仙关组白云岩成因及其与储层的关系[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7 唐敬;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组沉积微相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8 腾飞;城口—鄂西地区飞仙关组沉积体系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9 朱竞;九龙山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10 唐丹;川东北龙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2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12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4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