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28 17:16
【摘要】:靖海凹陷为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的重点盆地之一,系统深入研究盆地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认识,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本次研究以靖海凹陷2D地震资料的地质构造解释为基础,描述新发现的拆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对比靖海凹陷东、西部结构样式差异性;通过沉降史模拟结果和典型拆离断层生长发育过程分析,恢复了靖海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研究区深部资料与国外深水盆地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以及破裂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靖海凹陷东部与西部的盆地结构样式存在差异性,西部发育大型拆离断层及其所控制的拆离盆地系统,东部则呈现为由多个简单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盆地所构成的复式地堑结构。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和坳陷期,其中断陷又可细分为断陷Ⅰ幕和断陷Ⅱ幕。盆地断陷Ⅰ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伸展阶段,高角度断层普遍发育;盆地断陷Ⅱ幕对应于南海北部陆缘减薄阶段—剥露阶段,拆离断层发育;当南海北部岩石圈完全破裂之后,盆地进入到坳陷期。
【图文】:

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


480高校地质学报23卷3期图1靖海凹陷区域位置图及构造单元划分图Fig.1LocationofJinghaiSaganditstectonicsketchmap图2由双船扩展排列获得的东沙东侧地区ESP-E剖面地壳结构模型(位置见图1a)Fig.2CrustmodeloftheeasternDongshaareaobtainedfromexpandedspreadingprofilesurveys(Nissenetal.,1995;locationinFig.1a)卫小东等(2011)运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过东沙隆起、潮汕坳陷和南部隆起带的南海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长320km,,呈NNW-SSE走向。研究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莫霍面由陆向海逐渐抬升,其埋深从东沙隆起的24~25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km。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普遍存在厚3~12km,速度6.8~7.4km/s的高速层,并且向海方向减薄(图3)。总体来说,南海北部的莫霍面深度从陆架向深海盆地呈阶梯状升高,莫霍面起伏与沉积基底形态大致呈镜像关系(黄春菊等,2005;庞雄等,2005)。

南海北部深水区靖海凹陷结构和构造演化分析


480高校地质学报23卷3期图1靖海凹陷区域位置图及构造单元划分图Fig.1LocationofJinghaiSaganditstectonicsketchmap图2由双船扩展排列获得的东沙东侧地区ESP-E剖面地壳结构模型(位置见图1a)Fig.2CrustmodeloftheeasternDongshaareaobtainedfromexpandedspreadingprofilesurveys(Nissenetal.,1995;locationinFig.1a)卫小东等(2011)运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过东沙隆起、潮汕坳陷和南部隆起带的南海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长320km,呈NNW-SSE走向。研究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莫霍面由陆向海逐渐抬升,其埋深从东沙隆起的24~25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km。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普遍存在厚3~12km,速度6.8~7.4km/s的高速层,并且向海方向减薄(图3)。总体来说,南海北部的莫霍面深度从陆架向深海盆地呈阶梯状升高,莫霍面起伏与沉积基底形态大致呈镜像关系(黄春菊等,2005;庞雄等,2005)。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海南地质综合勘察设计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12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6004-003)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威武;南海北部第三系研究新进展[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09期

2 寇养琦;南海北部大陆架的古河道及其工程地质评价[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年01期

3 王霄飞;余珊;龚跃华;李三忠;刘鑫;马云;赵淑娟;;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4年03期

4 寇养琦;;南海北部的海底侵蚀[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5期

5 袁玉松;丁玫瑰;;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6 赖万忠;中国南海北部二氧化碳气成因[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4年05期

7 张晓飞;陈坚;项立辉;方建勇;李东义;朱亚超;欧阳凯;范彦斌;;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2期

8 孙湘君,罗运利;南海北部280ka以来深海花粉记录[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10期

9 阎贫;陈多福;;南海北部白云凹陷渗漏型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证据[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3期

10 吕宝凤;殷征欣;蔡周荣;万志峰;;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序列及其油气成藏意义[J];地质学报;201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孙珍;周蒂;庞雄;陈长民;孙龙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动力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宋海斌;吴能友;张健;江为为;郝天珧;;南海北部陆缘白垩纪中期大陆边缘体制转变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6 丘学林;;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深部地壳结构和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必豪;李松筠;李兴;陈永志;陈绍谋;;南海北部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8 丘学林;吴世敏;施小斌;赵明辉;;南海北部陆缘的海底地震仪探测和构造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汪洋;;南海北部陆缘与西沙海槽下地壳岩石学和化学成分模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孙运宝;吴时国;;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浅水流的地球物理特征及超压数值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孙启良;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逸散系统与沉积物变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董冬冬;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资源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8 黄元辉;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深海硅藻及其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沉积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任佳宇;东海与南海北部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煤系烃源岩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吴兴;南海北部盆地火成岩分布的重磁识别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赵卫;南海北部早期破裂阶段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R

本文编号:2520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0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