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1 16:07
【摘要】: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文】: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


含量、物性及驱油效率在水淹阶段的变化规律,均为中孔中喉、中孔细喉、细孔细喉等3种微观孔喉变化相叠加的结果。笔者拟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储层特征,建立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以期为哈得逊油田优势通道的封堵及采收率的提高提供地质依据。1区域地质概况哈得逊油田构造位置位于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北部的哈得逊构造带,该构造带处于满加尔凹陷向塔北隆起的过渡部位,与塔北隆起的轮南低凸起相连(图1)[10],其顶面构造形态总体表现为一向北西倾没的大型鼻状构造,是典型的“凹中卤,成藏条件十分优越。主力油层东河砂岩平均厚度为15m,埋藏深度约为5100m,具有储层厚度孝埋藏深度大等特点[11]。图1哈得逊油田构造位置(据文献[10]修改)1.乌什凹陷;2.轮台断隆;3.南喀—英买低隆;4.哈拉哈塘凹陷;5.轮台低凸起;6.草湖凹陷;7.库尔勒鼻隆;8.阿瓦提凹陷;9.满加尔凹陷;10.孔雀河斜坡;11.英吉苏凹陷;12.巴楚凸起;13.塔中低凸起;14.塔东低凸起Fig.1TectoniclocationofHadesonOilfield1412345678910121113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


质胶结物的含量最低(表1)。对研究区368块样品的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东河砂岩内地层微粒包括了黏土矿物、微晶石英及微晶长石,三者的含量都较低,其中黏土矿物主要为速敏性的高岭石和伊利石,其次为伊/蒙混层和绿泥石,不含水敏性的蒙皂石(表1)。表1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填隙物、地层微粒统计Table1ThestatisticsofinterstitialmaterialandformationfinesofDonghesandstoneinHadesonOilfield从扫描电镜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东河砂岩储层中黏土矿物的产状:高岭石单体一般呈六方板状,集合体呈蠕虫状充填在粒间孔隙中[图2(a)],其粒径为0.2~5.0μm,大部分为1~2μm,晶体间结构力较弱,常分布于骨架颗粒间,但与颗粒的黏结不坚固,当外来流体以较大的流速流经油层孔道并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力时,容易脱落、分散,形成黏土微粒,大量聚集可以形成稳定的桥堵,是最重要的速图2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黏土矿物的产状Fig.2TheoccurrenceofclaymineralsofDonghesandstoneinHadesonOilfield储层类型原状储层低水淹储层中水淹储层高水淹储层φ(填隙物)钙质胶结物5.175.075.135.14泥质杂基1.781.361.161.73硬石膏0.420.430.480.44硅质胶结物0.160.130.160.14合计7.536.996.937.45φ(黏土矿物)高岭石0.590.390.330.52伊利石0.320.210.200.30伊/蒙混层0.120.090.100.12绿泥石0.160.110.120.13合计1.190.800.751.08φ(微晶石英)0.750.720.670.70φ(微晶长石)0.150.120.130.15(a)粒间充填蠕虫状高岭石,HD4-22井,5072.71m,扫描电镜(b)粒表丝状伊利石,HD111井,5107.25m,,扫描电镜%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与剩余油分布预测”(编号:2011ZX05009-003)资助
【分类号】:TE35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成勇;刘书杰;李扬;邓金根;蔚宝华;刘伟;周长所;纪成;;砂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20期

2 诸葛月英;王向公;杜宝会;胡涛;陈俊;刘萍;;华北大王庄复杂砂岩储层钙质校正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06年05期

3 夏国朝;;段六拨油田深层砂岩储层的预测[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肖军;王华;袁立川;姜华;陈少平;;深埋藏砂岩储层中异常孔隙的保存机制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5期

5 巴凯;杨德冰;唐直平;;灰关联分析在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年02期

6 刘先珊;张林;李栋梁;秦鹏伟;;射孔围压对储层出砂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7 张书平,何玉忠,金]/;江汉油区盐间非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和认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郭艳东;赵英杰;李治平;;大庆油田萨零组粉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8年01期

9 巴凯;杨德冰;唐直平;;灰关联分析在砂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吐哈油气;2011年02期

10 张卫东,葛洪魁,唐治平,宋丽莉;疏松砂岩储层粒度分形分布研究及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寿建峰;朱国华;;中国西部油气盆地构造侧向挤压对砂岩储层性质的控制作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2 王飞;潘保芝;;渗透性砂岩储层胶结指数m的确定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吴品成;李强;易刚;陈桂阳;王雪芹;杨亚涛;杨萍;江国旗;;随钻电阻率成像技术在致密薄砂岩储层中的运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长北合作区为例[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4 寿建峰;张惠良;朱国华;;西部盆地山前地带构造与有利砂岩储层预测[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罗小平;沈忠民;陈义才;;含油气砂岩各相态烃在油气成藏史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震亮;高潮;范昌育;;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形成与油、水分布规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黄强;石元会;叶应贵;;江汉盆地盐间非砂岩储层的录井综合评价[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梁海龙;姜岩;秦月霜;;他拉哈地区薄互层砂岩储层横向预测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方家虎;肖中尧;;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李祖诗邋通讯员 刘翔;江汉油田盐间非砂岩开发获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袁国华;陆海油气新发现或将支撑10年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通讯员 胡强;聚沙成塔终见金[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英国地质调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项目[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继龙;塔北西部玉东地区古近系薄层砂岩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夏显佰;准噶尔盆地马桥凸起白垩系、侏罗系砂岩成岩演化机制与成岩模式[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3 段林娣;高含泥薄层砂岩储层精细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钱自卫;孔隙砂岩化学注浆浆液渗透扩散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曲希玉;CO_2流体—砂岩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及其在CO_2气储层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娜;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D];吉林大学;2011年

7 万友利;低渗透沥青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朱春俊;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9 王瑞飞;低渗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杨晓宁;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侏罗系砂岩成岩演化机制与天然气成藏效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智强;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邹涛;川西北中泥盆统油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包孟碟;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细观力学机理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4 李博;砂岩储层CO_2驱油及埋存效果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胡海燕;白云凹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砂岩储层成岩演化—烃类充注过程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6 王海燕;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穆棱组露头砂岩与岩芯砂岩成岩作用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马洪涛;泥质粉砂岩对改善窄薄砂体油田开发作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王泫懿;丘陵油田三间房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殷硕;基于毛管模型的泥质砂岩储层导电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田圆圆;海上油田疏松砂岩储层地应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本文编号:2521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1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