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砂体连通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
【图文】:
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多种形式的接触。正是由于砂体间的连通形式存在差别,且连通的接触面的渗透性会影响注采系统水驱开发效果。如在1号砂体注水,4号砂体采油,由于1号和4号2个砂体是通过3号砂体连通,4号砂体的油井受到1号砂体注入水的效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由于1号砂体中地层能量不能迅速传播至4号砂体中,也会影响注水井的注入能力,导致整个砂体的注水开发效果差。图1油藏砂体连通方式示意图1.2砂体连通形式理想模型由于实际油藏砂体连通方式较复杂,不便于理论研究,可将不同沉积单元砂体的连通方式简化为如图2所示,形式A是上下砂体垂向接触,形式B和C是左右砂体侧向接触,可以通过调整砂体的垂向接触面积和侧向接触面积大小来表示砂体的连通程度。1.3砂体连通性表示方法根据以上砂体连通方式的理想模型,提出用垂向连通系数和侧向连通系数来表示砂体间的连通性大校垂向连通系数为上下2个砂体在垂向上的重合部分面积与连通体总面积的比值;侧向连通系数为左右2个砂体在横向上的重合部分面积与连通体总面积的比值。2个系数分别表示储集层纵向和横向上的连通性,比值越接近1,表示储集层连通性越好。图2砂体连通程度表征理想模型2垂向连通程度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根据砂体垂向连通表征的理想模型A,首先构建相应的概念地质模型,然后采用黑油模型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设计部署2口油井,油井部署在上砂体,注水井部署在下砂体。按照垂向连通系数设计5个实验方案,各方案垂向连通系数分别为1,骜骀、骝骀、骠骀、骣骀。油水井的生产工作制度为定井底流压生产,生产时间均为6a。2.1产量和注入量变化特征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计算出各方案在相同含水条件下的累计产液量,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不同方案的累计产
值越接近1,表示储集层连通性越好。图2砂体连通程度表征理想模型2垂向连通程度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根据砂体垂向连通表征的理想模型A,首先构建相应的概念地质模型,然后采用黑油模型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设计部署2口油井,油井部署在上砂体,,注水井部署在下砂体。按照垂向连通系数设计5个实验方案,各方案垂向连通系数分别为1,骜骀、骝骀、骠骀、骣骀。油水井的生产工作制度为定井底流压生产,生产时间均为6a。2.1产量和注入量变化特征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可计算出各方案在相同含水条件下的累计产液量,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不同方案的累计产油量不同,随着垂向连通系数图3不同方案累计产油量变大,即上下砂体接触面积的增大,水驱单元的累计产油量随之变大,水驱开发效果越好。同时通过进一步计算各个水驱单元的采出程度,可发现垂向连通系数与单元采出程度有较好线性关系。同时
【作者单位】: 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ZX05010-002)
【分类号】:TE35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秀坤;崔传智;王鹏;李成玉;安然;;砂砾岩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判定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5年03期
2 冯其红;陈存良;杨光龙;王振;;利用注采数据研究岔15油田井间连通性[J];特种油气藏;2014年06期
3 张钊;陈明强;高永利;;应用示踪技术评价低渗透油藏油水井间连通关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何文祥,吴胜和,龚厚琼,刘逸,王培荣;一种定量判别油藏流体连通性的新方法[J];石油学报;2004年06期
5 王宇蓉,唐洪三;埕北30潜山油藏的连通性[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尹伟,林壬子,林双运;断块间油藏连通性的地球化学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马亭,梅博文,张俊,向廷生,柳常青;轮南油田三叠系油藏连通性的地球化学研究[J];石油学报;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耀;刘月田;刘彦峰;赵鑫;陈增辉;徐良;陈映桥;;基于注采数据的井间渗透率估算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2期
2 屈亚光;孙敬;;复杂断块油藏砂体连通性对水驱效果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17年02期
3 孙涛;窦宏恩;邹存友;秦国省;刘磊;;井间动态连通性评价新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7年02期
4 景成;蒲春生;何延龙;谷潇雨;翟星;;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示踪剂监测等效抛物型解释模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年06期
5 崔明月;蒋卫东;王青华;曹珍妮;;注海水油藏示踪剂检测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年05期
6 景成;蒲春生;何延龙;谷潇雨;刘洪志;崔淑霞;;单一裂缝条带示踪剂产出模型及其参数敏感性分析[J];测井技术;2016年04期
7 付辉;卢立泽;王贺华;符奇;杜新龙;韩绪军;;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及地质控制因素研究——以南图尔盖盆地Konys油田为例[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8 蒲春生;景成;何延龙;谷潇雨;张志营;魏吉凯;;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水窜水淹逐级调控多级井间化学示踪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4期
9 杨娇;唐放;赵伟超;吴雪晴;;南海东部M油田K油藏储层连通性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年03期
10 景成;蒲春生;谷潇雨;何延龙;王博;崔淑霞;;裂缝性特低渗油藏井间化学示踪监测分类解释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红;袁向春;范二平;薛峰;;盐家油田永921块沙四上砂砾岩储层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4年01期
2 郑黎明;蒲春生;;浅层低渗透油层井间连通性分析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2年06期
3 宋国奇;刘鑫金;刘惠民;;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成岩圈闭成因及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06期
4 李宝莹;刘贵满;郑晓松;;示踪剂资料在锦16块整体调驱设计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2年02期
5 张明安;;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方法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3期
6 郑爱玲;刘德华;邵燕林;;复杂断块油藏油砂体开发潜力及挖潜措施[J];特种油气藏;2011年01期
7 田民;刘思峰;卜志坤;;灰色关联度算法模型的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08年01期
8 张钊;陈明强;高永利;;应用示踪技术评价低渗透油藏油水井间连通关系[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臣,方志斌,刘春兰,冯学章,王坤,马汗;示踪剂在砂砾岩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1期
10 雷军;井间示踪技术浅谈[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万举;江汉油田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3期
2 葛刚;;现河油区复杂断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法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张晓华;;模糊评价方法在复杂断块油藏区块优选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5期
4 刘冀宁;;雷11块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挖潜效果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3期
5 张阳;王奇;;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建模及应用[J];辽宁化工;2012年05期
6 史玉成;陈明强;张审琴;常琳;张煜;许姗姗;李虹;;复杂断块油藏“点-线-面-体”四步法构造建模技术[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4期
7 肖红林;;复杂断块油藏分层开发调整对策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0期
8 刘泉海,张启隆,刘曰武,张盛宗;复杂断块油藏边界确定方法[J];油气井测试;1996年02期
9 朱良山;赖晓林;叶俭;;探索白音查干低幅度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4期
10 张玲萍,刘秋杰,姜青梅,王锡文;极复杂断块油藏的分析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秦培锐;;海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应用[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振强 通讯员 种占良 陈蓉;大港复杂断块油藏评价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代俭科 程会明;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成效显著[N];中国石化报;2012年
3 李兵 通讯员 张明波;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开采添利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孙克;破解复杂断块油藏的稳产难题[N];中国石化报;2005年
5 李江辉 梁子波记 孙明河;“长眼”钻头顺利完成油层间穿越[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6 通讯员 李江辉 梁子波 记者 孙明河;“长眼”的钻头会从一个油层钻进另一个油层[N];科技日报;2011年
7 通讯员 邹莉娜 刘湘;井下压裂新工艺压出海塔高产量[N];大庆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学良;中渗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刘文涛;复杂断块油藏水平井优化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申茂和;用动态资料分析复杂断块油藏储层特性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张淑娟;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陈路原;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1年
6 江春明;大庆太190地区复杂断块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李继红;复杂断块油藏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哲;秦家屯油田开发特征分析及提高开发效果对策[D];燕山大学;2016年
2 梁鹏;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注水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张继庆;复杂断块油藏分区井网调控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4 王秀伟;华北油田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改善水驱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5 宋志超;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模式及定量描述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6 王刚;河间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综合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张武刚;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技术与实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8 周琳琳;涠洲6-12油田复杂断块油藏生产层位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陈晨;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描述与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10 刘海成;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完善注采井网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4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4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