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准中1区块古构造恢复及其演化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8-17 11:38
【摘要】: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油气的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演化的影响较大,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时期是主要成藏期及调整期。文中通过目的层选取、计算地层残余厚度、去压实校正、建立压实参数平面分布模型等步骤,求得油气成藏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的真实地层沉积厚度,以此来反映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据此分析目的层古油藏的规模及油气运聚规律,指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区内晚白垩世存在2个古背斜,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并通过含油包裹体、测录井、试油资料综合确定了古油水界面及古油藏的规模。工区古近纪初北部开始隆升,古背斜逐渐消失,到现今古背斜调整成为低幅构造梁。古构造破坏后,部分圈闭仍存在,能保留大量原生油气,为原生保留型油藏,部分油气经微幅构造梁调整后,在现今有利构造位置处的圈闭聚集,形成调整再聚集型油藏。建议围绕古背斜及与古背斜形成优势运移路径进行勘探。
【图文】:

构造区划,位置,西山窑组,古隆起


?1 ̄15]分析古、今油水界面的差异,验证了古油藏的存在,同时期也有少量原生油气补充充注。因此,晚白垩世及古近系初期的古构造格局及演化对于区内的油气成藏、调整具有动态控制作用。但是,目前缺少定量刻画白垩世成藏期及喜山期油气调整期的车莫古隆起的规模及发育特征,导致无法明确区内油气优势调整方向及油气主要富集区带。有必要从三维角度定量研究白垩世成藏期及喜山期油气调整期车莫古隆起特征及现今构造特征。1区域地质概况中部1区块主体位于盆1井西凹陷和北天山山前凹陷北斜坡,处于生油凹陷内部(见图1),区内已实现三维全区覆盖。现今构造简单,为一南倾的单斜构造,大断裂基本发育在侏罗系以下地层,侏罗系内部发育少量油源断层及层间断层,侏罗系上部地层断裂不发育。在石炭系基底之上,发育从二叠系至第四系较为齐全的地层,但存在几个区域性不整合面[1 ̄3],其中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9 ̄11]受中晚侏罗世车莫古隆起的强烈隆升形成,受此影响,区内只发育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征沙村地区由于位于古隆起的核部,西山窑组也被剥蚀。区内的出油层位主要发育在不整合面下部的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西山窑组,但西山窑组只在永进地区出油。2研究区古构造恢复古构造恢复方法较多,目前采用定量的方法,主要有以沉积学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恢复法、以获取地层厚度为基础的印模法、基于沉降原理的回剥分析方法、前苏联学者创建的以获取残余地层厚度的“宝塔图”法,以及构造恢复法等[16 ̄20]。这些方法多是针对研究对象的地质特点,基于最基础的沉积 ̄补偿原理,从构造、沉积或者两者结合的角度出发,引入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终求得对应时间段内的地层沉积厚?

压实参数,晚白垩世


第24卷第4期世成藏期已经隐伏,此时沙窝地地区已经隆升,在zhe1井区、s1井区及区外p6井东南部发育古背斜,当深部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至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后,沿二段一亚段平面分布广、连通较好的三角洲砂体,优先向构造高部位及古背斜内运移聚集,形成岩性、断块、地层、复合等多种类型油藏。此外,侏罗纪之后构造活动弱,断裂基本不发育,为古隆起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表2中部1区块部分井不同成藏期三工河组二段压实数据图3中部1区块晚白垩世初期压实参数分布含油包裹体GOI法(GOI=含油包裹体颗粒数/总颗粒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有效方法[21]。当GOI>5%时,代表古油藏存在,,可以用于识别古油水界面。在s1井,3套砂体GOI均大于5%,说明前期发育古油藏,但现今对其中2套储层试油后均为水层,说明现今古油藏被破坏。zhe1井在4805.0~4822.5m的古油藏油水界面为4817.5m,在4808.0~4812.0m试油为油层,出少量水,而在4812.0~4817.5m测录井综合解释为油水同层,表明古油水界面比现今油水界面要低(见表3、图6)。通过区内、区外[11]的10余口探井(部分井数据见表3)包裹体分析能够证明,在晚白垩纪时期,古构造内富集大量的油气,但是喜山期后遭受了调整。这一点也与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相吻合。图4中部1区块古近纪初期压实参数分布a晚白垩世初期古构造b古近纪初成藏期古构造c现今构造图5中部1区块成藏充注时期古、今构造对比井号晚白垩世初期古近纪初期真实厚度/m恢复厚度/m压实率/%真实厚度/m恢复厚度/m压实率/%g251895.02256.084.02160.02440.088.5s11862.52340.579.62326.02736.585.0s111940.02369.081.92322.02686.086.4s41759.52213.079.52112.52530.083.5zhe11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西部分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准噶尔盆地碎屑岩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规律与勘探方向”(2011ZX05002-002)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勇水;邱楠生;曹环宇;贾京坤;;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聚规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1期

2 谭绍泉;曾治平;宫亚军;闵飞琼;陈雪;;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控制烃、储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J];断块油气田;2014年03期

3 耿捷;冯阵东;程秀申;王霞田;张效恭;陈世泽;黄莉;;平衡剖面控制下古构造的恢复[J];断块油气田;2013年06期

4 林会喜;曾治平;宫亚军;沈扬;江波;;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3年03期

5 郭颖;倪金龙;;利用等效孔隙度法恢复沉积盆地残余地层古厚度——以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03期

6 久凯;丁文龙;李春燕;曾维特;;含油气盆地古构造恢复方法研究及进展[J];岩性油气藏;2012年01期

7 毕研斌;高山林;朱允辉;庞雯;杨秋来;陈继华;;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3期

8 牟琨;云金表;;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与成藏主控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2期

9 姜正龙;邓宏文;林会喜;王林;;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济阳坳陷桩西地区沙二段为例[J];现代地质;2009年05期

10 秦都;;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划分与形成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好果;;准中1区块古构造恢复及其演化对油气成藏的作用[J];断块油气田;2017年04期

2 付志方;孙红军;董立;孔凡军;王晓杰;丁良成;;差异构造演化控制倾斜油水界面之实例——伊朗雅达油田[J];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3期

3 高崇龙;纪友亮;高志勇;王剑;任影;刘大卫;段小兵;桓芝俊;程同冉;;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储层物性保存过程多因素耦合分析[J];沉积学报;2017年03期

4 吴和源;唐勇;常秋生;;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佳木河组沸石类胶结砂砾岩储集层成因机理[J];新疆石油地质;2017年03期

5 魏巍;;基于休止角法的滑塌扇体储层预测——以胜北地区沙三段为例[J];内江科技;2017年05期

6 曾治平;;阜康凹陷侏罗系压力系统特征及对油气分布的影响[J];断块油气田;2017年03期

7 张春林;张福东;朱秋影;刘锐娥;辛铭;;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寒武纪古构造与岩相古地理再认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年02期

8 李璐;;新疆五3区上乌尔禾组油藏扩边评价研究[J];中国锰业;2017年02期

9 石好果;;准噶尔盆地腹部阜康深凹带侏罗系成藏规律[J];石油实验地质;2017年02期

10 陈智远;徐志星;陈飞;徐国盛;张武;;异常高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性——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和平湖组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卓;姜振学;李峰;;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恢复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充注历史[J];石油学报;2013年03期

2 林会喜;曾治平;宫亚军;沈扬;江波;;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3年03期

3 刘德志;许涛;张敏;张曰静;;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油气输导特征分析[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刘传虎;王永诗;韩宏伟;王学忠;;济阳坳陷致密砂岩储层油气成藏机理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2期

5 李秀鹏;于洁;许晶;;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的控制[J];断块油气田;2012年05期

6 崔金栋;郭建华;李群;;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曹倩;江兴歌;朱建辉;陈拥峰;;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演化模拟[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3期

8 王晶;赵锡奎;李坤;罗廷辉;刘海涛;;麦盖提斜坡玛南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J];断块油气田;2012年01期

9 吴礼明;丁文龙;赵松;曾维特;游声刚;;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构造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年01期

10 周东红;李建平;郭永华;;辽西低凸起及辽中凹陷压力场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J];断块油气田;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达;吴淦国;臧文拴;彭润民;;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及其古构造环境研究现状综述[J];矿床地质;2002年S1期

2 崔盛芹 ,杨振升 ,周南硕 ,李志超 ,葛肖虹;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研究[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6年03期

3 袁炳存,兰廷泽,钱奕中;松辽盆地中部地区古构造成因机制分析[J];地球科学;1986年03期

4 许浚远,李惠芳,王艳萍,王磊,田玉刚,王皓;汤原断陷早第三纪中期基底顶界的三维古构造重建[J];吉林地质;1997年01期

5 朱定伟;丁文龙;游声刚;邓礼华;卞文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构造恢复及地质意义[J];特种油气藏;2013年01期

6 周国英;油气勘探技术的新成果 古构造恢复系统受到青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4年02期

7 地勘系《区域构造》编写组;关于古构造研究问题[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5年02期

8 朱昭岐;;研究古构造的方法[J];国外油气勘探;1989年04期

9 ;广西凌云早二迭世沉积灰岩脉和沉积灰岩体的发现及其在古构造研究上的意义[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6年03期

10 崔盛芹;杨振升;周南硕;李志超;葛肖虹;;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研究[J];地质学报;197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关尚宏;王树才;;鄂湘粤桂四省区古构造对二叠纪煤系的控制[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9)[C];1985年

2 张卫华;陈胜红;;利用地震属性恢复古构造[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时久;张开明;陈家怀;;中南地区二叠纪古构造与沉积作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8)[C];1992年

4 杨志坚;沈振丰;;中国东、南部大陆、海域与邻区(国)古构造演化关系[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4)[C];199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牛宁;生烃期古构造在大油田形成中的作用探讨[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7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27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2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