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基于示踪剂返排的致密油压裂缝网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2019-08-28 17:03
【摘要】:由于致密油藏渗透率极低,常采用多级水力压裂提高单井产能,压裂后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针对压裂缝网表征的问题,在压裂过程中,示踪剂添加到压裂液中注入油藏并返排至地面,基于示踪剂返排曲线,运用时间矩理论,建立了累计流动能力与累计储存能力图版用于评价裂缝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对数坐标系下,示踪剂返排曲线峰值过后呈现明显的直线段。图版导数曲线能够判断压裂缝网的类型,并与微地震结果进行了验证。如果导数曲线无明显突变,裂缝网络可视为均匀分布;导数曲线有明显突变,近水平段个数代表裂缝网络主裂缝或裂缝簇的个数。该研究成果能够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约束,对致密油藏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文】:

示意图,压裂缝,示意图


:∫∞0f(t)dt=∫∞0c(t)dt/m=1(3)由此可知,f(t)可视为随机变量t的概率密度函数。因此,根据矩理论,可以定义示踪剂1阶时间矩,也就是示踪剂平均停留时间t为:t=∫∞0tc(t)dt/∫∞0c(t)dt(4)2基于时间矩的压裂缝网评价为评价压裂缝网,首先,构建累计流动能力F与累计储存能力C的图版,该图版被广泛地应用于多层油藏非均质性的评价[13]。其次,基于时间矩理论建立示踪剂返排曲线与F和C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F-C导数图版评价裂缝网络。假设压裂后形成N条与井筒连接的裂缝,如图1所示。图1压裂缝网示意图每条裂缝具有不同的渗透率、长度和宽度。流体在裂缝中渗流符合达西定律:Q=Kwhμ·ΔpL(5)式中:Q为裂缝内流量,cm3/s;K为裂缝渗透率,μm2;w为裂缝宽度,cm;μ为流体黏度,mPa·s;h为储层厚度,cm;L为裂缝长度,cm;Δp为生产压差,MPa。对于同一油藏,,裂缝导流能力正比于Kw/L。则每条裂缝的导流能力占整个裂缝网络的比例fi

裂缝网络,图版,均质,对角线


104特种油气藏第24卷为:fi=Kiwi/Li∑N1Kiwi/Li(6)式中:i为裂缝的个数。裂缝的储存能力正比于裂缝孔隙体积wihLi鐖i,则每条裂缝储存能力占整个裂缝网络的比例为:ci=wiLi鐖i∑N1wiLi鐖i(7)式中:鐖i为裂缝内支撑剂的孔隙度。将每条裂缝按fi/ci从大到小排列,按式(8)、(9)构建F-C图版,如图2所示。F(i)=∑i1fi(8)C(i)=∑i1ci(9)图2F-C图版在F-C图版中,对角线表示均质裂缝网络,偏离对角线的面积表示裂缝网络的非均质程度,常用洛伦兹系数Lc表示[14-15]。Lc=2∫10FdC-1(10)Lc介于0~1之间,0代表均质裂缝网络,Lc值越大,裂缝网络的非均质程度越强。F-C曲线的导数代表裂缝网络内速度的变化程度。Shook等[16]指出累计孔隙体积C正比于示踪剂平均停留时间t,累计裂缝导流能力F与示踪剂回收率m。因此,基于示踪剂返排曲线建立F-C图版的公式为:C(t)=∫10τc(τ)dτ/∫∞0c(t)dt∫∞0tc(t)dt/∫∞0c(t)dt=∫10τc(τ)dτ∫∞0tc(t)dt(11)F(t)=∫10c(t)dt∫∞0c(t)dt(12)式中:τ为时间t积分中间变量,s。示踪剂随压裂液注入地层,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裂缝网络和致密基质。开井返排时,由于裂缝导流能力大于基质,裂缝中示踪剂首先返排至地面,表现在示踪剂浓度曲线上为峰值及峰值之前的部分。基质中示踪剂则表现为低浓度拖尾现象。在半对数坐标系下,示踪剂浓度曲线峰值过后呈现直线段(图3)。为排除基质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拟合直线段与横坐标相交形成闭合曲线,直线段用指数函数表?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University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陆相致密油高效开发基础研究”(2015CB250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段压裂水平井示踪剂单井吞吐运移机理及缝网识别方法”(51674271)
【分类号】:TE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文敏,徐媛;国外压后返排的理论研究与推荐做法[J];钻采工艺;2000年05期

2 林永茂;刁素;向丽;王兴文;王毅;陈信明;;压裂井高效返排技术的完善及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5期

3 魏亮;何顺利;田树宝;;油井压后返排参数的优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6期

4 刘铭;;无孔滑套与压裂返排装置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5 张家由;;致密气藏压裂高效返排工艺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0年06期

6 郭权;;压裂井极限抽汲返排率的确定[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6期

7 王才;李治平;赖枫鹏;付应坤;李洪;;压裂直井压后返排油嘴直径优选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4期

8 何健,康毅力,高波;滤饼返排压力的实验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5年03期

9 胡学军;冯建华;齐梅;李芳;蔡雪梅;焦淑娟;;砂岩气藏基质酸化残液返排影响因素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11年02期

10 刘飞;王勃;潘登;曾小军;庞东晓;;四川盆地页岩气井地面安全返排测试技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建;;新型机械助排工艺在青海尕斯油田的应用[A];2008年石油装备学术年会暨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春霞;姜英泽;李智众;胡显玉;李秀红;;井间示踪剂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2年

3 李锦富;王刚;张培信;;K_3[~(58)Co(CN)_6]示踪剂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其在油田井间示踪测试中分析方法的建立[A];2007年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学术年会暨理事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刘雪芬;康毅力;游利军;杜新龙;;致密砂岩储层水相圈闭损害防治实验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成俊;蒲春生;张荣军;陈军斌;;利用井间示踪剂流动状况确定油层非均质性[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李敬功;王明春;;应用井间示踪技术识别大孔道储层[A];第三届(2005年)同位素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实习记者 张然;荧光素示踪剂获国家专利[N];大庆日报;2011年

2 谭明文 张绍彬 林凌;液氮压裂新工艺首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白瑶;压裂返排优化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杨索;洛带低压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增能返排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赵启宏;煤层气井压后返排油嘴尺寸确定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4 李峗;页岩气井压后返排制度优化[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5 曾祥柱;砂岩油藏水平井压裂返排理论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6 赵英杰;水力压裂返排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7 杨波;气井压后返排过程机理研究及返排制度优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汪翔;裂缝闭合过程中压裂液返排机理研究与返排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4年

9 司志梅;低渗透油藏压裂液滤失返排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10 胡景宏;压裂液返排模型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30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30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1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