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桦甸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热膨胀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2 13:14
【摘要】:利用静态热机械分析法(TMA)分别测定三种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桦甸油页岩平行层理面和垂直层理面室温到600℃温度范围内的热膨胀特性,并对影响热膨胀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页岩中水分和有机质在热解过程中析出是油页岩膨胀的内在动力,有机质含量越高,油页岩的热膨胀度越大;油页岩中发达的孔隙结构会减缓气液释放造成的压力;垂直层理面的热膨胀度比对应的平行层理面的热膨胀度大。桦甸油页岩低温热膨胀主要对应水分析出,平均热膨胀度介于2.44×10~(-6)~24.42×10~(-6)K~(-1);中温热膨胀主要对应热解油气析出,平均热膨胀度介于1.83×10~(-6)~47.81×10~(-6)K~(-1)。
【图文】:

油页岩,桦甸,吸附等温线


802逦工程热物理学报逦38卷逡逑度a以式(1)表示1121:逦相近,灰分含量及格金焦油产率差别较大;灰成分均逡逑AL/L逦以Si02、Al203、Ca0和Fe203为主,其他成分含量逡逑AT逦h逦较低,中矿油页岩(Medium)中CaO含量氋,富矿逡逑式中,a为油页岩的线膨胀度,K-1;逦为油页逦油页岩(Rich)中Fe203含量氋。逡逑岩的相对长度变化;AT为温度变化,K。逦实验用油页岩的XRD及比表面积测定结果见逡逑9逦表3,吸附等温线及孔体积分布见图1和图2。三种逡逑^邋-numti逦油页岩中矿物均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中矿油页逡逑2.1油页岩的性质逦岩和富矿油页岩中含量一定量的碳酸盐矿物.三种逡逑实验用桦甸油页岩的基本性质见表1和表2。由逦油页岩的比表面积差别较大,含油率越高的油页岩逡逑表1和表2可知,三种油页岩样品的水分含量(ikfad)逦比表面积越校三种油页岩的吸附等温线中均呈现逡逑表1桦旬油页岩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格金低温干馏实验结果逡逑Table邋1邋Proximate邋analysis,邋ultimate邋analysis邋and邋Gray-King邋assay邋of邋Huadian邋oil邋shale逡逑,逦Proximate邋analysis/%逦Ultimate邋analysis/%逦Gray-King邋assay/%逡逑Sample邋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逡逑逦逦Ad逦V邋d逦FCd逦Cdaf逦Htjaf逦Ndaf逦0daf逦^t,d逦Wa.teracj逦Cha.racj逦Tara<j逦Los

谱图,油页岩,孔体积


4期逦逦王越等:桦甸油页岩热解过程中热膨胀特性研究逦803逡逑H3型滞后回线(图1)1气反映出样品颗粒内部孔为逦较大的失重峰;而富矿油页岩(Rich)中含有方解石逡逑具有片状狭缝特性的狭长孔,这与油页岩颗粒片状逦和白云石,因而出现两个小的失重峰。逡逑结构特征有关。贫矿油页岩(Lean)的微孔体积大,逦油页岩热解气态产物100 ̄6()0°C的FTIR谱图逡逑而富矿油页岩(Rich)的大孔体积大(图2)。沉积颗邋见图4,邋100?200°C温度区间主要为水分释放峰,而逡逑粒的大小和数量不同,黏土矿物组成以及沉积压实、有机质从250°C开始分解,气态产物中可以检测到逡逑胶结作用强度不同,是造成三种油页岩比表面积和逦亚甲基伸缩振动、羰基伸缩振动的峰位。与脱矿物逡逑孔隙差异的主要因素。逦质的桦甸油页岩干酪根相比I14,15],油页岩原矿的逡逑FTIR谱中H20的析出峰较为明显。逡逑00035[逦1邋—2.2热膨胀特性分析逡逑丨二=叫逦三种油页岩不同层理面的热膨胀特征见图5?7,逡逑另^逦▲逦平均热膨胀度见表4。贫矿油页岩的线膨胀度随着温逡逑|邋°-0025逦;邋^逦'逦度升高逐渐增大,130°C左右出现第一个膨胀峰;此逡逑I邋0-0020邋-逦后柱体持续收缩,350°C时收缩程度最大;此后油页逡逑|邋0.0015逦-逦*逦\逦\逦岩又开始膨胀,,450°C左右出现第二个膨胀峰,此后逡逑I邋00010邋.i邋*逦丨'逦又经历收缩过程。中矿油页岩的线膨胀系数随着温逡逑^逦?:‘逦.逦度升高逐渐增大,130?150°C之间出现第一个膨胀逡逑0'°005逦"V邋\逦峰;此后柱体持续收缩,在220°C时收缩程度达到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煤化工研究分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资助项目(No.2014CB744302)
【分类号】:TE6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李文,李保庆;煤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脱硫脱氮效应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文,王娜,李保庆;用热重法研究不同煤种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李文,王娜,李保庆;煤的多段加氢热解过程及机理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4 常丽萍,赵娅鸿;煤中固有矿物质在热解过程中对氮释放的影响[J];煤炭转化;2005年02期

5 张代林;李伟锋;曾涛;郑明东;王培珍;;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02期

6 张成;李婷婷;曲世俊;李冬;陈刚;;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释放形态及分布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1期

7 李文,王娜,李保庆;煤催化多段加氢热解过程的产物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8 李文,王娜,李保庆;寻甸褐煤的催化多段加氢热解过程[J];化工学报;2003年01期

9 兰新哲;裴建军;宋永辉;苏婷;;一种低变质煤微波热解过程分析[J];煤炭转化;2010年03期

10 张成;李婷婷;夏季;陈刚;;高硫煤不同气氛温和热解过程中含硫组分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代林;李伟锋;郑明东;;炼焦煤的热解过程研究[A];2012冀苏鲁皖赣五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六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修健;张秋民;关wn;何德民;许英梅;;利用热重分析方法验证油页岩和煤共热解过程中发生协同作用的现象[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仕学;郭俊利;赵长青;任鹏;刘文涛;;强粘结性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余广炜;廖洪强;蔡九菊;;聚氯乙烯与煤混合共热解过程中HCl析出特征[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5 王宝凤;李丽荣;黄亚茹;朱永满;亢强;张进军;;冠醚在煤与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对As和Pb变迁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钱琳;基于分子结构的褐煤挥发分释放及氮转化模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李超;烟煤流化床热解机理以及挥发产物组分分布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王美君;典型高硫煤热解过程中硫、氮的变迁及其交互作用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4 刘生玉;中国典型动力煤及含氧模型化合物热解过程的化学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李震;煤与废塑料共热解过程中氯的变化迁移规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6 石磊;煤共价键结构在热解过程中的阶段解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7 周强;煤的热解行为及硫的脱除[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晋玲;高有机硫焦煤与高挥发分烟煤共热解过程中硫的迁移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2 黄慧君;褐煤热解过程中氧的迁移规律[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羊;煤/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生物质碱金属迁移与催化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田继林;玉米芯挥发分对褐煤热解过程及其产物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5 乔治;稻草热解及与煤共热解过程中钾与氯的迁移转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6 田由甲;白音华褐煤可溶物的结构特征及在热解过程中的转化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冯晓博;褐煤中有机氧的赋存形态及在热解过程中迁移规律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8 王凤;ReaxFF方法研究褐煤热解过程中硫迁移机理[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9 叶紫青;热解过程和气化过程中原煤和煤焦的形态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军;煤与水生生物质及其混合物快速热解过程中氮迁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0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40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b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