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紫金山地区煤孔隙分形规律及其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02 09:37
【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紫金山地区气-肥煤样的孔隙结构测试,在重点阐述主煤层孔隙发育特征及分形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其主控地质因素,并挖掘了分维特征所暗示的煤层气可采潜力信息。结果表明:紫金山地区煤孔隙率整体偏低,孔隙结构以微孔为主,过渡孔与大孔次之,中孔最少,其中微孔孔容及孔比表面积贡献率最大,反映主煤层有利于煤层气的储集。基于压汞曲线将本区煤孔隙划分三种类型,结合压汞参数分析,指出8+9~#煤开放孔较多、孔喉分布比较集中且相对较大,比4+5~#煤更有利于煤层气渗流。基于压汞数据分形分析,将研究区煤样吸附孔与渗流孔界限确定为100 nm。孔隙分形特征受变质程度影响较大,4+5~#煤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8+9~#煤则受到相对较强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其中深成变质作用有利于煤吸附能力的增加,而区域岩浆变质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煤孔隙结构,增强孔隙连通性,提高煤层的解吸、扩散、渗流能力。此外,分形特征还受灰分产率与煤岩组分的影响。结合含气性等参数分析,在资源量相近时,8+9~#煤具有较高的可采性。
【图文】:

分布图,采样点,分布图,位置


3期王博洋等:鄂尔多斯盆地紫金山地区煤孔隙分形规律及其主控地质因素分析501图1研究区位置及采样点分布图Fig.1Thestudyarealocationandthesamplingpointdistribution间,平均为17.81%。8+9#煤层灰分整体偏大,两者均属低—中灰煤。紫金山地区附近存在高灰分产率异常点,是受紫金山岩浆期后热液作用的影响。4+5#煤水分0.58%~1.76%,平均为1.33%;8+9#煤水分在0.85%~2.73%之间,平均为1.44%,均具有随煤变质程度的增加,水分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4+5#煤挥发分介于25.71%~39.05%之间,平均为30.59%,8+9#煤挥发分介于23.51%~35.74%之间,4+5#煤挥发分略高,总体表现为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表1,表2,图3)。据钻孔煤芯肉眼观测,4+5#煤层以半暗煤和半亮煤为主,光亮煤次之,具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半坚硬—坚硬,断口以参差状和阶梯状为主,贝壳状次之,显示抗拉强度较小,可改造性强。部分钻孔中煤层裂隙发育,裂缝中充填薄膜状及网格状方解石。8+9#煤层以半暗煤和半亮煤为主,光亮型煤次之,暗淡煤最少,条带状结构,块状构造,含黄铁矿结核;半坚硬—坚硬,少量为松软,断口以参差状为主,贝壳状和阶梯状次之。多数钻孔煤层裂隙发育,有薄膜状及网格状方解石充填。显微组分测试数据统计表明无论是4+5#煤还是8+9#煤,显微组分都以镜质组为主,壳质组与惰质组次之,矿物质含量最低(表1)。2样品与方法研究区内煤层气井较多,选择正在施工的钻井进行煤样采集工作,煤样来自于全区稳定发育的山西组4+5#煤层和太原组8+9#煤层(采样位置如图1),选取代表性煤样进行煤岩基础测试及孔隙结构测试。采用光学显微镜在油浸反射光条件下,按照国家标准GB/T6948-2008进?

孔隙分布,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


502高校地质学报23卷3期图2研究区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Fig.2Stratigraphicsynthesishistogramofthestudyarea隙率。煤岩孔隙结构分析采用AutoPoreⅣ9510型全自动压汞仪进行测试,金属汞与煤岩表面接触角为140°,汞表面张力为480dyn/cm,测量的孔隙直径范围大于3.0nm。渗透率分析采用PDP-200型克氏脉冲衰减渗透率仪进行测试。由于煤体是一种分形体,其孔隙率、渗透率等物理性质均具有分形特征(张松航等,2009),因此,为研究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定量表征渗流能力,众多学者从孔隙分形规律的角度来揭示煤岩组分的复杂程度和煤结构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赵爱红等,1998;张晓辉等,2014;宋晓夏等,2014)。Menger海绵的构造思想可以用来模拟煤岩体的孔隙分形特性,并由WashBurn方程构建的进汞体积与进汞压力之间的双对数方程可作为描述煤储层孔隙系统分形特征的数学模型(Anguloeta1.,1992;Fallicoeta1.,2010;郭晨,2015),即:Lg(dVp(r)/dP(r))∝(4-Db)Lgr∝(Db-4)LgP(r)式中:P(r)为压汞过程中的外加压力,MPa;r为煤样孔隙半径,nm;VP(r)为相应压力P(r)下的累积进汞体积,cm3/g;dVp(r)为相应压力增量dP(r)的孔容增量,,cm3/g;D为煤孔隙体积分形维数,无量纲。根据Lg(dVp(r)/dP(r))与LgP(r)之间的线性方程求出斜率K,进而算出D。3结果与讨论3.1孔隙分布依据比重瓶法,研究区4+5#煤孔隙率介于3.47%~6.00%之间,平均为4.48%,8+9#孔隙率介于3.35%~8.129%,平均为5.49%(表1),8+9#煤孔隙率较高,孔隙率整体表现为随煤化程度的增加,以Ro为1.3%为界呈“U”型变化,这与陈跃等(2016)所得结论一致(图4)。压汞法可测得孔半径大于3.75nm以上的有效孔隙的孔容?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41-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314)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谋,刘少华;分形噪声、多维分形滤波及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处理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年04期

2 孙惠文;分形理论与地质科学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召开[J];地质科学;1992年S1期

3 吕维先;渗流过程的分形模拟[J];地球科学;1993年05期

4 洪时中,洪时明;地震分形研究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地震;1992年02期

5 侯贵廷;褶皱复杂程度的分形分类[J];地球科学;1994年04期

6 侯贵廷;褶皱的分形模拟[J];地质学报;1998年02期

7 陈志文;应用分形维进行地震数据的压缩与恢复[J];石油物探;1992年01期

8 申维;n维自仿射分形及其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J];地质论评;2005年02期

9 陈志耕,刘军伟,孟表柱,贾学民;岩石圈板块的分形及其降维演化[J];地学前缘;2000年01期

10 范增节,牛志仁,施行觉,许和明;岩石剖面线的自仿射分形研究[J];内陆地震;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淑云;鲍征宇;贾先巧;;地球化学场的分形与多重分形研究[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安镇文;叶正仁;张乃玲;;动力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王桂莲;李德建;何满潮;杨国兴;台启民;;岩石吸水特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吴志国;王永和;喜春旭;何海波;赵晓璧;;分形理论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5固体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研讨会[C];2013年

5 王中言;方华;白武明;;砂岩孔隙结构的图象分析及其物理意义[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陈红宇;范明;陈伟钧;;压汞法、气体吸附法联合测定岩石的孔隙结构[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张元中;孟英峰;;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与声波速度的关系[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杨复生;;点源信息的分形性[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唐刚;晏信飞;杨志芳;曹宏;;致密砂岩孔隙结构CT成像及等效速度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建群;王联;杨天亮;张惠武;;分形理论在祁南煤矿构造复杂程度评价中的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斯春松;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二叠统一下三叠统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张静平;腐泥型有机质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郑江韬;低渗透岩石的应力敏感性与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张新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开发参数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5 李景岩;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殷艳玲;低渗透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任晓娟;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流体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二永;分形理论在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张秋生;低—中阶煤及煤系泥页岩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杨昊睿;韩城地区构造煤孔隙结构和吸附特征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合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晓辉;韩城矿区构造煤孔隙结构多尺度下的精细表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郭红光;复杂断块油层中高含水期岩心孔隙结构的网络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聂晶;应用测井资料分析微孔隙结构的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何国良;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藏非线性渗流理论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9 张创;高邮凹陷沙埝南—花庄地区阜三段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程伟;储层微观结构的随机模型及其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544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44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