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储层岩石孔喉比与渗透率、孔隙度的关系
【图文】:
?储层岩石孔喉比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并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室内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孔喉比、孔隙度、渗透率对致密油储层注水压力的影响。1理论计算Theoreticalcalculation1.1复合毛管模型Compositecapillarymodel理想岩石模型主要有土壤模型、毛细管束模型、球管模型、网络模型、复合毛管束模型等[10]。复合毛管束模型是由粗细不同的毛细管串联而成的毛细管组合[11],该模型与毛细管束模型相比的优点是能体现出孔隙和喉道的差异,与其他模型相比结构简单,能用于解析计算。图1为板桥地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岩心的扫描电镜图(渗透率为0.51mD,孔隙度为11.8%)。图1板桥长6油层岩心扫描照片Fig.1ScanningpictureofcorestakenfromChange6oillayerinBanqiaoarea致密油储层岩石的胶结作用很强烈,面孔率很低,孔隙之间只能依靠细长的喉道相连接。这个孔喉特征可以简化为复合毛细管束模型。前人在应用复合毛管束模型时,没有考虑配位数的问题,而本文所建立的孔喉模型(图2)考虑了配位数。图2致密油储层岩石理论孔喉模型Fig.2Theoreticalporethroatmodeloftightoilreservoirrock1.2孔隙度Porosity图2所示的复合毛细管模型中,长方形表示孔隙的剖面,与长方形相连的细线代表喉道。单孔由一个孔隙与λ个喉道相连,孔隙半径为rp,喉道半径为rt,孔喉比为rpt;孔隙长为lp,喉道长为lt,孔喉长度比为lpt,则单孔体积V为V=π(r2plp+λrt2lt)(1)假设理想岩石的截面积为A,,单孔的面密度为n,则理想岩石的孔隙度φ为2ppt2ptptπ1nrlrl+=+λφ(2)利用板桥地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岩心恒速压汞实验
?储层岩石孔喉比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并用恒速压汞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室内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孔喉比、孔隙度、渗透率对致密油储层注水压力的影响。1理论计算Theoreticalcalculation1.1复合毛管模型Compositecapillarymodel理想岩石模型主要有土壤模型、毛细管束模型、球管模型、网络模型、复合毛管束模型等[10]。复合毛管束模型是由粗细不同的毛细管串联而成的毛细管组合[11],该模型与毛细管束模型相比的优点是能体现出孔隙和喉道的差异,与其他模型相比结构简单,能用于解析计算。图1为板桥地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岩心的扫描电镜图(渗透率为0.51mD,孔隙度为11.8%)。图1板桥长6油层岩心扫描照片Fig.1ScanningpictureofcorestakenfromChange6oillayerinBanqiaoarea致密油储层岩石的胶结作用很强烈,面孔率很低,孔隙之间只能依靠细长的喉道相连接。这个孔喉特征可以简化为复合毛细管束模型。前人在应用复合毛管束模型时,没有考虑配位数的问题,而本文所建立的孔喉模型(图2)考虑了配位数。图2致密油储层岩石理论孔喉模型Fig.2Theoreticalporethroatmodeloftightoilreservoirrock1.2孔隙度Porosity图2所示的复合毛细管模型中,长方形表示孔隙的剖面,与长方形相连的细线代表喉道。单孔由一个孔隙与λ个喉道相连,孔隙半径为rp,喉道半径为rt,孔喉比为rpt;孔隙长为lp,喉道长为lt,孔喉长度比为lpt,则单孔体积V为V=π(r2plp+λrt2lt)(1)假设理想岩石的截面积为A,单孔的面密度为n,则理想岩石的孔隙度φ为2ppt2ptptπ1nrlrl+=+λφ(2)利用板桥地区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层岩心恒速压汞实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刘景龙,邓颖;储层岩石表面接触角的不确定性研究[J];矿物岩石;2001年01期
2 程媛媛;关继腾;王殿生;;基于毛管模型的含油储层岩石激发极化特性[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年03期
3 黄福堂;;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岩石表面性质变化因素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5年03期
4 白亚新,王尤富;流体粘度对储层岩石流速敏感性的影响[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于华;关继腾;陈辉;郑海霞;房文静;;储层岩石流动电位频散特性的数学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6 刘庆生,刘树根;塔北雅克拉油田储层岩石的磁性与矿物学特征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24期
7 汪杰;;储层岩石平均空隙半径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消费导刊;2009年03期
8 申剑坤;秦柳;张良华;;压力衰竭对储层岩石影响的现状报告[J];国外油田工程;2010年09期
9 李学东;俞军;李铭;;储层岩石非阿尔奇特性的理论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1期
10 吕晓光,闫伟林,杨根锁;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及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于华;关继腾;房文静;王谦;程媛媛;;储层岩石渗流场-电流场-离子流场微观耦合机理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汪绪刚;邹洪岚;程兴生;蒋晓岚;张贵霞;;砂岩酸化前后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军昌;郭和坤;刘卫;;复杂储层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分形几何描述[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史哥;沈联蒂;;非均质砂砾岩油(气)储层岩石声波特征及规律探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李红梅;王兴谋;;济阳坳陷中深层天然气藏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研究[A];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郑水平;辽河油田蒸汽驱开发国内领先[N];中国工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黎明;基于数字岩心的天然气储层岩石声电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永达;ASP驱油过程中储层岩石溶蚀结垢规律及预测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黄蓬刚;低渗透砂岩储层岩石渗流电性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3 栗子剑;姬塬油田长6储层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4 吴洁;显微CT技术在油层伤害机理研究中的应用初探[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小千;非饱和储层岩石动电耦合微观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胡斌;英东构造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7 高洁;合水地区长4+5以上储层特征及建产有利区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4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5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