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绕管式换热器管侧流动与传热实验台设计及验证
【图文】:
进行了螺旋管内油水液液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给出了螺旋管内液液两相流的流型图.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反映实际的LNG绕管式换热器运行工况,导致实验结果偏差较大,并不能直接指导LNG绕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因此,提出了一种可以模拟LNG绕管式换热器实际运行工况的实验方法,设计并搭建了实验台,并对其精度进行校验,为下一步LNG绕管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1实验系统原理LNG绕管式换热器管侧实验系统包括3部分:测量循环系统、冷却循环系统和外部冷源系统.实验系统原理见图1,相关设备名称见表1.!"#$%&’()*+,*-#$%&’./0,12*3%&’45,!"#"$"#%&#’("’#%)("*#%+(,#%"#%’#%*-’.(")(""#%,-"/0’("&1!"#$("%23#40"("5()!’(6$’(&5(+(7图1实验系统原理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experimentalsystem表1主要设备Tab.1Majorequipment设备编号设备名称U测试样件T1~T15温度传感器P01~P07压力传感器dP压差传感器M1、M2质量流量计P1、P2循环泵E1、E2换热器H1、H2加热器C缓冲罐S1、S2流型观察窗R低温制冷机N液氮罐V调节阀测量循环系统:过冷的循环工质经过循环泵P1后进入加热器H1,通过调节加热器加热功率可以控制循环工质的蒸发量从而控制测试样件入口的干度.加热器出口循环工质为气液两相,由于气相和液相温度存在差异,会导致流体温度测量不准确,因此,在测量气液两相流温度时需要先经过搅拌使气液温度达到平衡.搅拌后循环工质原有的流型被破坏,通过流型发展段使流型重建,流型重建完成后进入流型观察窗S1,然后进入测试样件.在测试样件内循环工质被部分冷凝.循环工质经过测试样件
之间加了一段流型观察窗S1,观察窗采用双层真空石英玻璃制造,承压高,保温性好,确保在观察流型时不产生附加热流.为了保证测试样件内为某一确定流型,除了在入口处观察外,在出口处也需要观察流型,,如果二者为同一流型则可以认为管内工质在确定流型下冷凝;为此,在出口处也添加了一段与螺旋管出口相切的流型观察窗S1.为了准确测量测试样件内管的壁温,在测试样件的中间及出口位置设置温度测点,每个测点有3个温度传感器,在圆管截面上均匀布置,每120°一个.3个测量值的平均值为该点的内管壁温,传感器布置见图2.!"#$%1—传感器接头;2—螺母;3—铜套管;4—温度传感器;5—测试样件内管外壁图2温度传感器布置Fig.2Layoutoftemperaturesensor2.2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实验测试数据由PLC完成采集,主机型号为CPU224XP,同时连接EM231模块,可以实现多组模拟量数字量的采集.需要测试的实验参数有温度、压力、压差和流量等,分别由铂电阻(Pt100)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压差传感器以及质量流量计测试完成.所选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本实验主要的测试参数为温度,温度测试值直接参与数据计算并影响最后的实验结果.温度传感器的精度已经给出,但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仍会有误差产生,为了消除这部分误差带来的影响,对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15路信号传递线路进行了精度校核.表2传感器性能参数Tab.2Parametersofsensor名称量程范围输出信号精度供电电压压力传感器0~6MPa4~20mA电流信号±0.1%FS24VDC0~1MPa4~20mA电流信号±0.1%FS24VDC压差传感器0~30kPa4~20mA电流信号±0.1%FS24VDC温度传感器-160~40℃电阻信号±(0.1+0.0017×t)℃24VDC流量计50~200kg·h-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小艳;姜芳芳;;螺旋管换热技术的研究现状综述[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4年01期
2 浦晖;陈杰;;绕管式换热器在大型天然气液化装置中的应用及国产化技术分析[J];制冷技术;2011年03期
3 陈永东;陈学东;;LNG成套装置换热器关键技术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剑锐;陈杰;浦晖;李恩道;丁国良;胡海涛;庄大伟;;横摇对水平管外制冷剂两相降膜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J];制冷技术;2016年05期
2 潘杰;吕涛;李冉;吴刚;;超临界压力下SuperORV传热管的传热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6年09期
3 汪宏伟;龙增兵;刘家洪;李龙;张艺;;天然气液化C_3/MRC工艺研究[J];天然气与石油;2016年04期
4 曹巧英;顾炜莉;李四贵;吴丹珍;;有机热载体在螺旋盘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锅炉;2016年03期
5 贾荣;宋阳;林文胜;;混合制冷剂重烃组分对PRICO液化流程的影响[J];制冷技术;2016年03期
6 陈帅;张智旋;;LNG接收站在海水低温条件下的ORV节能运行技术[J];天然气工业;2016年05期
7 邓志安;姜晨薇;张雪婷;梁逍;杨帆;;超级开架式气化器新型传热管内流场及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16年04期
8 高广超;张鑫;李超;;换热器的研究发展现状[J];当代化工研究;2016年04期
9 黄庆楠;陈杰;杨文刚;罗婷婷;丁国良;胡海涛;;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内LNG混合介质流动冷凝特性仿真平台开发及影响因素分析[J];制冷技术;2015年06期
10 阳大清;周红桃;;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流场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J];压力容器;2015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高飞;崔晓钰;王晓占;李治华;;螺旋槽管直管和盘旋螺旋槽管的换热性能比较[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2年02期
2 李朝阳;马贵阳;徐柳;;螺旋管内流场数值模拟[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鲍伟;马虎根;张希忠;;流体在螺旋管内对流换热和压降性能的数值模拟[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刘湘云;史保新;李克天;刘吉安;;螺旋内肋管的流阻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陈永东;陈学东;;LNG成套装置换热器关键技术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0年01期
6 陈志光;秦朝葵;戴万能;;螺旋管传热系数实验研究和温度场数值模拟[J];煤气与热力;2010年01期
7 张超;黄群;侯建国;刘淼儿;张海;;海上LNG接收终端技术方案研究[J];海洋技术;2009年02期
8 毕明树;窦兴华;;LNG沉浸式气化器的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09年01期
9 王明富;;强制通风液化天然气汽化器的研制[J];深冷技术;2008年06期
10 赵凌;;开封空分集团一次中标8台高压绕管换热器[J];气体分离;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政;;浅谈绕管式换热器的管道设计及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05期
2 ;用于冷却新洰裂解气或其它类似气体用的管式换热器[J];化工与通用机械;1973年02期
3 丁超;高城;刘桂春;;片状管式换热器在鞍钢的应用[J];江苏冶金;1985年04期
4 丁超,高城,刘桂香;片状管式换热器在鞍钢的应用[J];冶金能源;1986年03期
5 ;湍流对横流管式换热器传热和压降的影响[J];化工装备技术;1992年04期
6 张立荣;;新型插入件管式换热器研制成功[J];上海金属;1993年03期
7 张立荣;;新型插入件管式换热器[J];江苏冶金;1993年01期
8 张立荣;;新型插入件管式换热器研制成功[J];工业炉;1993年01期
9 张立荣;;新型插入件管式换热器研制成功[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93年03期
10 王冲;热法处理溶出装置管式换热器的内管结疤[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建伟;;首台国产化高压绕管式换热器的成功研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徐志明;杨善让;王建国;孙灵芳;甘云华;;管式换热器积灰特性的实验研究[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2年
3 曹振恒;闫红文;刘树繁;高晓明;付峰;;多面折流片用于管式换热器内的强化传热性能[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4 邵乃宇;余晓明;徐亮;;翅片管式换热器设计计算及程序[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高飞;陈莹;左建国;李维仲;;波纹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与阻力性能[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小波;;直立倒装U型管式换热器管束快捷检修方法[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7 周倩;李新国;赵军;朱强;李丽新;龚宇烈;王健;陈涛;;垂直埋管式换热器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顾桂珍 何庆富;专家采购胆大心细降成本[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雪倩;螺纹锁紧环U形管式换热器管箱端部密封结构分析研究与改进[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薛佳幸;缠绕管式换热器换热工艺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向鹏飞;螺旋绕管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D];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
4 于清野;缠绕管式换热器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谢斌;管式换热器的动态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6 李云花;U形管式换热器的研究与优化设计[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7 关志超;自紧密封U型管式换热器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张健铖;用于废热回收用途管式换热器的分析和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李鑫宁;U形管式换热器管板密封面修复装置的研究及控制系统开发[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59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5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