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二元驱可行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2 01:47
【摘要】:低渗油藏是21世纪乃至今后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更是低渗透油藏中需要重点技术攻关的领域。我国国内的PGL区块C6油藏是典型的特低渗油藏代表,并且人工压裂裂缝和微裂缝发育,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均较强,注入水易沿高渗段突进,整体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小,稳产难度大,且地层水矿化度高。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是一种充分发挥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各自的优点并产生协同作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渗透率大于50mD的中高渗、非均质性适中的低温低盐砂岩油藏。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二元复合驱在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中是否具有"驱"和"调"的作用,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本文首先阐述了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一般特征及渗流、开发特征,调研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的二元驱运用实例和发展现状,总结了物理模拟技术发展现状;再分析了 PGL区块的地质开发特征,重点总结分析了 PGL区块的裂缝情况。最后提出开发存在的问题,并初步分析聚/表二元复合驱技术在目标油藏的适应性,提炼出需要解决的配方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实验手段进行二元体系配方优选和评价,从4种聚合物和4种表面活性剂中筛选出适用于目标油藏的1种聚合物和1种表面活性剂,然后配成二元体系。筛选聚合物实验重点考虑聚合物黏浓关系、注入压力、老化稳定性、抗温抗盐特性、抗剪切特性、吸附量、与孔喉的匹配关系、能否提高驱油效率等;筛选表面活性剂实验重点考虑能否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吸附量、驱油效率等。最终筛选出2000mg/L的X4聚合物和1500mg/L的Y1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进行体积比1:1复配成二元体系,再通过实验研究该二元体系的综合性能,如注入压力、吸附、老化稳定性等。实验研究表明,该聚/表二元体系在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中作为提高采收率的驱替剂是可行的,它具有:①适中的注入压力,有利于低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矿场实施;②抗盐、抗剪切、抗吸附、老化性能较好;③与储层基质孔喉匹配性较好。利用二维小型岩心(2.5cm直径)开展了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二元复合驱室内物理模拟驱油效果研究;然后取矿场天然露头,根据相似原理制作出本次使用的三维岩心大模型,设计天然基质露头岩心与带裂缝基质露头岩心并联的实验方案,并使用本实验室获得的发明专利即高温高压三维物理大模型实验装置,进行驱替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在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中运用二元复合驱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提高采出程度达6.5%,但必须谨慎使用。
【图文】:

分布图,注入水,区块,方向性


图2-1邋PGL区块含水分布图及含水率上升图逡逑(1)注入水方向性明显,含水上升加快逡逑PGL区块C6油藏由于特低渗油藏特点,压裂是其投产必需的手段,大规模高强度逡逑的压裂加上天然裂缝较为发育,形成复杂裂缝系统,促使部分油水井形成暴发性水淹的逡逑裂缝沟通I致使注入水沿人工裂缝高渗带窜流严重,,造成无效注水,并使方向性明显,逡逑

压力


X1聚合物注入压力与注入倍数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35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胜男,赵东伟,张琪,刘永山;裂缝性油藏流入动态模型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郭振廷;吴桂莲;王海英;白鹏;;裂缝性油藏封堵剂[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9期

3 姚军;王子胜;张允;黄朝琴;;天然裂缝性油藏的离散裂缝网络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学报;2010年02期

4 朱亚东,李功治;裂缝性油藏驱替特征曲线研究及其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5年01期

5 R.A.Nelson;邢云;;裂缝性油藏,认识与实践[J];国外油气勘探;1988年05期

6 廖新维;刘尉宁;陈钦雷;;裂缝性油藏水平井试井分析研究[J];油气井测试;1993年02期

7 杨振周,张应安,胥会成,姚飞,曾斌;大情字井区裂缝性油藏的压裂优化设计[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3年01期

8 杨坚;吕心瑞;李江龙;袁向春;;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随机生成及数值模拟[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6期

9 俞启泰;;裂缝性油藏油井指示曲线图版的制作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2年04期

10 DiJiao,MukulM.Sharma,徐梅;裂缝性油藏中泥浆引发的地层伤害[J];国外油田工程;199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钱根宝;刘顺生;郑强;许长福;王志章;赵伦;苏晓军;张祥忠;;裂缝性油藏描述与预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酒泉盆地青西裂缝性油藏特征及勘探技术[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3 丁祖鹏;刘月田;屈亚光;张勇;敖坤;;裂缝性油藏水驱油三维定量物理模拟相似准则[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姹娣;;裂缝性油藏堵水[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赵伦;王志章;苏晓军;;低渗透碎屑岩裂缝性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以新疆火烧山油田平地泉组H3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刘军;辽河破解裂缝性油藏高产昙花一现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石军邋通讯员 李文汉 王志斌;裂缝性油藏注水实验在青西油田展开[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徐麾飞;准东采油厂增油措施奏效[N];中国石油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允;裂缝性油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何勇明;裂缝性油藏形状因子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孙致学;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孙庆友;大庆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重复压裂造缝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5 罗海山;裂缝性油藏稠油蒸汽注采数值模拟自适应网格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文玉莲;裂缝性油藏注气开发分子扩散行为研究及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张虎俊;青西油田深层复杂岩性裂缝性油藏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伟伟;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陈国飞;王窑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关键评价指标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彭颖锋;PGL区块特低渗裂缝性油藏二元驱可行性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4 杨东凌;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5 李宁;裂缝性油藏油水相渗曲线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茜;改进的天然裂缝性油藏三维三相模拟模型[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许耀波;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多功能复合调驱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李慧涛;裂缝性油藏管道网络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刘丽杰;裂缝性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杜建德;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本文编号:2559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59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