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油体系配方优选及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0-01-21 00:26
【摘要】:国内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后,油田产量疲软。应用化学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是目前各大油田的主要措施,并已取得很好的开发效果。低渗透油藏因孔喉狭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入压力高等特点,聚合物大分子很难进入到低渗透油藏储层中。目前,低渗透油田主要以水驱开发为主,采收率较低。随着国家对石油能源的需求增加,对低渗透油田的产量要求也逐渐增大。为此开展了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油技术的研究,以便合理、高效的开发低渗透油田。本文先测定了三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三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两种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最低界面张力、增溶能力等参数。优选出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20、十二烷基甜菜碱作为配制阴离子型微乳液、非离子型微乳液、两性离子型微乳液的主剂。之后分别将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与优选出的表面活性剂混合,再次测量它们的界面张力、增溶参数等。优选出正丁醇作为制备微乳液的助表面活性剂。在制备微乳液之前,先研究了微乳液相态的影响因素,因为无机盐是地层中常见物质,着重研究了无机盐对微乳液的影响。通过盐度扫描和醇度扫描等实验,结果发现盐或醇能通过减小表面活性剂分子间斥力,调节表面活性剂HLB值,增加界面膜柔韧性等作用,改变微乳液相态。且无机盐带电荷量越大,影响效果越明显。研究表明中相微乳液驱油潜力最大,因此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制备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20、十二烷基甜菜碱为主剂的中相微乳液,并对各项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三种微乳液界面张力都能达到超低水平,甜菜碱型微乳液界面张力最低,为0.0026mN/m。三种微乳液的粒径峰值在0.08μm~0.1μm之间,能够轻松通过低渗透岩心孔隙。微乳液粘度分别为7.2、8.5、7.4mPa·s,有较好的降低水油流度比能力。增溶能力方面,SDS型微乳液增溶能力最强,达到11.7mL/g,吐温-20型和BS-12型微乳液增溶参数分别为9.5mL/g、10.6mL/g。稳定性方面,阴离子型微乳液和两性离子型微乳液稳定性较高。非离子型微乳液受温度影响较大,当温度高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浊点时,微乳液出现分层浑浊等现象。驱油实验显示:甜菜碱型微乳液因具有超低的界面张力和较好的增溶参数,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为16.45%。吐温-20型微乳液提高采收率幅度居中,为14.96%。SDS型微乳液能提高采收率幅度13.88%。对驱油成本进行估算,当采出相同体积的原油时,吐温-20型微乳液成本最高,SDS型微乳液成本最低。预计油价高于75美元/桶时可以考虑采用SDS型微乳液进行开发。
【图文】:

微乳液,类型,形成机理,双连续型


微乳液类型

示意图,微乳液,界面,界面膜


图 1-2 微乳液界面弯曲示意图列理论推崇者主要有 Robbins、Mitchell 和 Ninham[21],该理论从分子的界面膜上分子的排列模型,顺利地解释出了界面膜弯向的问题。是双层排列[22],并引入了填充系数来表征界面上表面活性剂的几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57.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干佐;张延良;;烃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J];石油学报;1986年02期

2 李干佐;王果庭;李淑贞;陈一飞;杨艳君;;微乳液特性参数R与其组成、温度、盐度的关系[J];油田化学;1986年04期

3 郭荣;李干佐;;阴离子型微乳液的电导行为及其溶液结构[J];化学学报;1987年01期

4 郭荣;;微乳液的特性与应用[J];江苏化工;1989年04期

5 刘大中;一种微乳液的制备[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刘杰凤,瞿金清,杨卓如,王志辉;聚合物微乳液及其应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2年03期

7 邵庆辉,古国榜,章莉娟,沈培康;微乳液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苏化工;2002年01期

8 王文涛,王建刚,赵庆韬,于林超;D相乳化法微乳液的制备及物理模拟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2003年05期

9 赵保卫,朱利中;微乳液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10 赵保卫,朱利中;微乳液对部分难溶芳烃的增溶作用及机理[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菲;徐洁;侯万国;;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薛鲁燕;黄锡荣;;适宜漆酶催化活力表达的新型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刘燕;郭霞;郭荣;;吩噻嗪与微乳液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李成海;李辉;廖洪扬;;微乳液膜提取钪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李娜;郑利强;;离子液微乳液微极性以及其对无机盐和生物大分子增溶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丰隽莉;王正武;俞惠新;郭宝民;;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封维生素E微乳液的研究及体外缓释性能[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康纯;闻利毓;丁仲伯;朱霞石;郭荣;;微乳液在生物碱薄层色谱中作为流动相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李欣玮;郑利强;佟振合;;离子液微乳液的性质及其作为9-取代蒽光二聚反应微反应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9 李娜;郑利强;;少量水在BmimBF_4/TX-100/三乙胺反相微乳液的增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郑利强;;离子液微乳液及活性离子液的研究[A];第29届[2009]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中玉;微乳液及临界溶液中的若干化学反应[D];兰州大学;2013年

2 赵学艳;微乳液凝胶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卫俊杰;含离子液体微乳液的构建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苏宝根;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均;微(细)乳液体系中聚合物胶乳和无机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陈圆;生物活性物质在微乳液液—液界面上的分配与转移[D];扬州大学;2007年

7 张国平;离子液体微乳液中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喻文;超临界CO_2微乳液相行为、微观结构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周永晟;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相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吴跃焕;木器涂料用高固含量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向军;均相微乳液驱室内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江冬瑜;离子液体微乳液催化酯化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鄢克倩;C_nE_m稳定的疏水离子液体基微乳液的构建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仕琪;超临界CO_2流体中棉的酶退浆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姜伟;煤层气储层压裂用微乳液助排剂及高效返排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6 夏文俭;离子液体微乳液中四种有机反应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7 吕玉甲;微乳液吸收处理油漆生产过程中VOCs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李谦;耐温微乳液和开关乳状液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李倩;疏水离子液体包水微乳液的构建与添加剂效应[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徐凡;含离子液体的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预处理水葫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714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714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