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构造演化控制倾斜油水界面之实例——伊朗雅达油田
发布时间:2020-01-23 20:58
【摘要】:针对中东地区油藏普遍存在油水界面倾斜的特征,以伊朗雅达(Yada)油田为例对其成因进行探讨。通过对层序界面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以及系统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成藏关键期集中于新生代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演化阶段,而该阶段经历了多期较强烈的南北向差异性构造活动,在扎格罗斯东西向持续挤压背景下,后期南北向构造反转形成的长轴背斜圈闭对早期古油藏短轴背斜圈闭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油水界面倾斜、继承性构造高点含油幅度最大、构造反转越强油水过渡带跨度越大等特征的非稳态油气藏。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向差异性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和油藏形态。
【图文】:
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第22卷第3期第一阶段:Asmari组沉积前,Gurpi组和Pabdeh组沉积期间,盆地沉积中心向南移动,萨尔瓦克组顶面由其原始沉积时的近水平特征逐渐过渡到北部缓慢抬升(图2a),并伴有近东西向挤压的中部微隆升(图3a)。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向北敞开的、宽缓的鼻状构造(图3a)。第二阶段:Gachsaran组沉积前,Asmari组沉积期间,盆地沉积中心开始由前期的南部迁移到北部(图2b),由于东西向挤压引起的隆升进一步加强,此阶段的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总体仍然保持北高南低,但向北开口的鼻状构造演变为相对狭窄的形态(图3b)。第三阶段:Aghajari组沉积前,Gachsaran组沉积期间,盆地沉积继承前期的北部为中心(图2c),但是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开始出现反转,南部由早期的下降开始抬升,北部由早期的抬升开始下降,东西向挤压引起的隆升继续加强。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整体表现为以KSK1井为高点的短轴背斜(图3c),从而形成油气圈闭(图2c,图3c)。第四阶段:Aghajari组沉积至今,盆地沉积中心仍以北部为中心(图2d),南部持续抬升,北部持续下降,东西向挤压加剧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整体表现为以KSK1井至HOS1井为高点的长轴背斜(图3d),第三阶段形成的油气圈闭被改造变形(图2d,图3d)。从图3可以看出,萨尔瓦克组在整个前陆盆地的差异构造活动中,在东西向持续挤压的背景下,由于不同时期的挤压应力在平面上的差异性,从而造成地层构造反转,使得早期的北高南低转换为后期的南高北低,形成的顶面构造圈闭由短轴背斜变形为近南北向长轴背斜。4差异构造演化对雅达油田成藏的控制作用4.1雅达油田油藏特征雅达油田主要目的层萨尔瓦克组油藏模式为具有倾斜油水界面的块状大型整一油藏
图5伊朗雅达(Yada油田)成藏事件图图4伊朗雅达(Yada)油田萨尔瓦克(Sarvak)组南北向油藏剖面示意图相近的HOS1和KSK1井平面距离约19km(图3d),可知油水界面视倾角约0.16°。其次,KSK1井以南的区域油水位置出现倒置现象:在块状油藏南部的高部位水层处于相邻北部的低部位油层之上(图4);再次,从KSK1井向南过HOS2、HOS1至HOS3井,油水过渡带依次逐渐变厚,,分别为22m、37m、51m和104m(图4)。4.2差异构造演化引起的圈闭形变对油藏形态的影响雅达油田白垩纪地层萨尔瓦克组油藏含油气系统,为下生上储油藏,油气具有近距离运聚特点,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图5)。烃源岩演化史表明,Kazhdumi组烃源岩在中新世Gachsaran组沉积的早、中期进入成熟阶段,而生烃高峰期在扎格罗斯褶皱形成时的中新世中晚期[11-12]。结合前期构造演化研究,此时正是目的层萨尔瓦克组短轴背斜圈闭形成期,这说明烃源岩的生烃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好,有利于油气藏形成。但是在上新统Aghajari组沉积至今,造山运动再度活跃,且更加强烈,南部地层急剧抬升,东西向持续挤压,萨尔瓦克组早期短轴背斜圈闭变形为现今长轴背斜圈闭。因此,先期形成的油气藏圈闭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先存油气藏条件被破坏,从而形成了具有由南向北倾斜油水界面的特种油气藏[13-16]。通过对伊朗雅达油田构造演化和成藏事件的分析,就容易解释现今油藏模式的特征。KSK1井位置从早期短轴背斜圈闭到现今长轴背斜圈闭期间,均位于圈闭最高部位,因此,其拥有最大厚度的含油层段,符合石油地质一般规律。短轴背斜圈闭变形为长轴背斜圈闭后,构造高部位由单一KSK1井区演变为KSK1至HOS1井的长轴区域,油水界面向北倾斜
【图文】:
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第22卷第3期第一阶段:Asmari组沉积前,Gurpi组和Pabdeh组沉积期间,盆地沉积中心向南移动,萨尔瓦克组顶面由其原始沉积时的近水平特征逐渐过渡到北部缓慢抬升(图2a),并伴有近东西向挤压的中部微隆升(图3a)。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向北敞开的、宽缓的鼻状构造(图3a)。第二阶段:Gachsaran组沉积前,Asmari组沉积期间,盆地沉积中心开始由前期的南部迁移到北部(图2b),由于东西向挤压引起的隆升进一步加强,此阶段的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总体仍然保持北高南低,但向北开口的鼻状构造演变为相对狭窄的形态(图3b)。第三阶段:Aghajari组沉积前,Gachsaran组沉积期间,盆地沉积继承前期的北部为中心(图2c),但是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开始出现反转,南部由早期的下降开始抬升,北部由早期的抬升开始下降,东西向挤压引起的隆升继续加强。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整体表现为以KSK1井为高点的短轴背斜(图3c),从而形成油气圈闭(图2c,图3c)。第四阶段:Aghajari组沉积至今,盆地沉积中心仍以北部为中心(图2d),南部持续抬升,北部持续下降,东西向挤压加剧萨尔瓦克组顶面构造整体表现为以KSK1井至HOS1井为高点的长轴背斜(图3d),第三阶段形成的油气圈闭被改造变形(图2d,图3d)。从图3可以看出,萨尔瓦克组在整个前陆盆地的差异构造活动中,在东西向持续挤压的背景下,由于不同时期的挤压应力在平面上的差异性,从而造成地层构造反转,使得早期的北高南低转换为后期的南高北低,形成的顶面构造圈闭由短轴背斜变形为近南北向长轴背斜。4差异构造演化对雅达油田成藏的控制作用4.1雅达油田油藏特征雅达油田主要目的层萨尔瓦克组油藏模式为具有倾斜油水界面的块状大型整一油藏
图5伊朗雅达(Yada油田)成藏事件图图4伊朗雅达(Yada)油田萨尔瓦克(Sarvak)组南北向油藏剖面示意图相近的HOS1和KSK1井平面距离约19km(图3d),可知油水界面视倾角约0.16°。其次,KSK1井以南的区域油水位置出现倒置现象:在块状油藏南部的高部位水层处于相邻北部的低部位油层之上(图4);再次,从KSK1井向南过HOS2、HOS1至HOS3井,油水过渡带依次逐渐变厚,,分别为22m、37m、51m和104m(图4)。4.2差异构造演化引起的圈闭形变对油藏形态的影响雅达油田白垩纪地层萨尔瓦克组油藏含油气系统,为下生上储油藏,油气具有近距离运聚特点,油气成藏关键期为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图5)。烃源岩演化史表明,Kazhdumi组烃源岩在中新世Gachsaran组沉积的早、中期进入成熟阶段,而生烃高峰期在扎格罗斯褶皱形成时的中新世中晚期[11-12]。结合前期构造演化研究,此时正是目的层萨尔瓦克组短轴背斜圈闭形成期,这说明烃源岩的生烃时间与圈闭形成时间匹配好,有利于油气藏形成。但是在上新统Aghajari组沉积至今,造山运动再度活跃,且更加强烈,南部地层急剧抬升,东西向持续挤压,萨尔瓦克组早期短轴背斜圈闭变形为现今长轴背斜圈闭。因此,先期形成的油气藏圈闭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先存油气藏条件被破坏,从而形成了具有由南向北倾斜油水界面的特种油气藏[13-16]。通过对伊朗雅达油田构造演化和成藏事件的分析,就容易解释现今油藏模式的特征。KSK1井位置从早期短轴背斜圈闭到现今长轴背斜圈闭期间,均位于圈闭最高部位,因此,其拥有最大厚度的含油层段,符合石油地质一般规律。短轴背斜圈闭变形为长轴背斜圈闭后,构造高部位由单一KSK1井区演变为KSK1至HOS1井的长轴区域,油水界面向北倾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洋;衣英杰;辛军;陈杰;崔q
本文编号:2572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7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