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微裂缝发育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2-11 20:17
【摘要】:泥页岩微裂缝发育,微裂缝宽窄不等,形状多变不规则,导致钻井过程中泥页岩地层易出现井壁失稳问题,为此,提出了全固相粒度优化+多元协同封堵技术,通过对钻井液自身的固相粒度及需添加的暂堵剂的粒度进行优化,并对胶乳沥青、纳米乳液和铝基聚合物等3种封堵材料进行复配,以期达到多元协同封堵泥页岩微裂缝的目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粒度优化后的钻井液API滤失量由4.8mL降为3.2mL,高温高压滤饼的抗剪切强度系数为0.74,岩心动滤失量显著降低。全固相粒度优化+多元协同封堵技术在渤海某油田和胜利油田多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优化后的微裂缝封堵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显著降低,成功钻穿大段含油泥页岩,未发生井下故障。室内试验与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全固相粒度优化+多元协同封堵技术能显著提高泥页岩地层的井壁稳定性,为同类型地层水平井的安全快速钻进提供技术借鉴。
【图文】:

粒度分布曲线,固相,钻井液,超细碳酸钙


第45卷第3期于雷等.微裂缝发育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技术研究与应用聚物+3.0%极压润滑剂。3.1粒度分布优化W7井钻井液基本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API中压滤失量为4.8mL,固相含量为12%。利用Winner2005A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其粒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图1W7井钻井液优化前的固相粒度分布曲线Fig.1SolidparticlesizedistributioncurvebeforetheoptimizationofdrillingfluidusedinWellW7根据理想充填理论,先利用目标地层的最大渗透率计算储层的最大孔喉直径,然后在粒度分布曲线上确定一条基线,将钻井液的粒度分布曲线看作一种固相颗粒的粒度分布曲线,选择不同粒度的超细碳酸钙进行复配,使其粒度分布曲线与基线接近,越接近封堵效果越好[19-20]。根据暂堵剂颗粒粒径分布优选软件计算结果,确定添加粒度1500目和2500目的2种超细碳酸钙,二者比例为1∶2,在钻井液中的加量为5%。同时,为了提高封堵效果,钻井液中添加纳米乳液、胶乳沥青和铝基聚合物3种封堵材料。优化后的W7井钻井液配方(以下称为微裂缝封堵钻井液)为:4.0%膨润土浆+1.0%胺基抑制剂+10.0%甲酸钾+2.0%聚合醇+1.5%抗高温防塌降黏降滤失剂+3.0%磺化酚醛树脂+0.5%磺酸盐共聚物+2.0%胶乳沥青+1.5%纳米乳液+0.5%铝基聚合物+5.0%超细碳酸钙+3.0%极压润滑剂。根据优化得到的微裂缝封堵钻井液配方配制钻井液,高速搅

粒度分布曲线,固相,滤饼,抗剪切强度


.0%磺化酚醛树脂+0.5%磺酸盐共聚物+2.0%胶乳沥青+1.5%纳米乳液+0.5%铝基聚合物+5.0%超细碳酸钙+3.0%极压润滑剂。根据优化得到的微裂缝封堵钻井液配方配制钻井液,,高速搅拌20min后,测定其API滤失量为3.2mL,粒度分布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微裂缝封堵钻井液的固相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只有一个峰,表明粒径更加均匀,且粒径累积分布曲线更符合“理想充填理论”曲线,有利于形成更加致密的滤饼,滤失量也就更低。图2W7井钻井液优化后的固相粒度分布曲线Fig.2Solidparticlesizedistributioncurveaftertheop-timizationofdrillingfluidusedinWellW73.2滤饼抗剪切强度试验滤饼的抗剪切强度对保持井壁稳定、防止压差卡钻和保护油气层都有重要作用。利用自行研发的钻井完井液滤饼强度评价仪,测定微裂缝封堵钻井液的高温高压滤饼抗剪切强度,并与聚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滤饼抗剪切强度评价仪的主要测量原理为:动滤失过程中,沉积在滤饼表面的固相颗粒同时受到作用在滤饼上的压差及钻井液剪切作用产生的冲刷力的共同作用,随着滤饼增厚,作用在滤饼表面任一颗粒上的压差减小,当压差作用与剪切作用相等时,颗粒在滤饼上的沉积速率和逃逸速率达到平衡,滤饼厚度不再改变;滤饼厚度稳定后,提高剪切速率有可能冲刷掉部分或全部滤饼,冲刷程度取决于滤饼中颗粒之间的黏附力,而黏附力由钻井液的配方所决定。为了评价钻井液滤饼的抗剪切强度,引入无量纲参数———抗剪切强度系数SH,其取值为0≤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加放,邱正松,王瑞和,冯京海,陈永浩;泥页岩水化应力经验公式的推导与计算[J];石油钻探技术;2003年02期

2 和冰;;泥页岩水化试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年04期

3 折海成;刘斌;华帅;张晓健;;裂缝吸水对泥页岩强度的影响[J];辽宁化工;2010年08期

4 吴超;罗健生;田荣剑;刘刚;李怀科;张兴来;;泥页岩水化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4期

5 王怡;刘修善;曾义金;光新军;;泥页岩综合分类方法探索[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4年04期

6 邓金根;郭东旭;周建良;刘书杰;;泥页岩井壁应力的力学-化学耦合计算模式及数值求解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1期

7 张岩;向兴金;鄢捷年;吴彬;赵磊;;泥页岩膜效率测定仪的研制[J];石油钻采工艺;2010年S1期

8 李海旭;李皋;刘厚彬;曹献平;徐力群;冯青;巴硕;;泥页岩水化对岩石力学强度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9 林永学,杨志敏;塔东北地区泥页岩原始特征描述方法及应用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1994年01期

10 黄荣樽,陈勉,邓金根,王康平,陈治喜;泥页岩井壁稳定力学与化学的耦合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峰;程远方;赵益忠;王京印;;多场耦合作用下泥页岩井壁坍塌周期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萍;泥页岩井壁水化损伤的蠕变失稳力学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孟英峰;泥页岩水化反应的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3 邓虎;裂缝性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4 王京印;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力学化学耦合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西磊;鄂西渝东泥页岩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邹杰;煤系泥页岩力—化耦合特性及其孔壁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变变;利津洼陷沙三-沙四段泥页岩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孙怡;罗家地区泥页岩层封堵型钻井液体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王剑;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6 覃园圆;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性影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7 孔德虎;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的影响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8 折海成;基于损伤力学理论的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9 陈秀荣;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10 文凯民;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78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78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c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