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潜山油藏分形迂曲二叉树模型渗吸机理
【图文】:
第24卷第3期岩心,本文同样参考刘卫东等[8]的实验结果,将经典NB-1计算结果与本文分形迂曲二叉树模型NB-1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经典模型计算结果曲线基本重合,误差在5%之内,再次证明本文分形迂曲二叉树模型的正确性,即本文模型适用于高渗与低渗油藏渗吸机理的判断。图2不同表面活性剂体系下的NB-1图3低渗岩心NB-1对比3渗吸机理分析本文模型NB-1说明渗吸机理与迂曲分形维数、管径分形维数、二叉树分叉系数、二叉树分级数、毛细管力及润湿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实验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渗吸机理与各因素的关系。分析时,岩石与流体基础物性参数取值为K=25.3×10-3μm2,准=0.246,Δρ=200kg/m3,H=0.073m。3.1与管径分形维数的关系依据式(16),借助MATLAB编程,绘制不同管径分形维数Df条件下NB-1=5时的界面张力与润湿角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图4中曲线表示不同管径分形维数下,基于界面张力与润湿角的渗吸机理判别曲线,曲线上的点为完全逆向渗吸过程的临界点。曲线以上表示完全逆向渗吸区域,曲线以下,由毛管力和重力共同作用,发生逆向渗吸和顺向渗吸的转变过程。另外,由图可知,分形维数越大,曲线位置越往上,说明管径分形维数影响渗吸机理,管径分形维数越小,越有利于发生逆向渗吸。但是随着管径分形维数等间距增大,曲线并不是等间距上升,而是上升幅度逐渐增大,说明管径分形维数与NB-1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做出NB-1数与管径分形维数的关系曲线(见图5)。可以看出随着管径分形维数的增大NB-1数逐渐减小,但是减小的幅度逐渐增大,递减曲线为凸形,由此说?
第24卷第3期岩心,本文同样参考刘卫东等[8]的实验结果,将经典NB-1计算结果与本文分形迂曲二叉树模型NB-1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经典模型计算结果曲线基本重合,误差在5%之内,再次证明本文分形迂曲二叉树模型的正确性,即本文模型适用于高渗与低渗油藏渗吸机理的判断。图2不同表面活性剂体系下的NB-1图3低渗岩心NB-1对比3渗吸机理分析本文模型NB-1说明渗吸机理与迂曲分形维数、管径分形维数、二叉树分叉系数、二叉树分级数、毛细管力及润湿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实验验证模型正确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渗吸机理与各因素的关系。分析时,岩石与流体基础物性参数取值为K=25.3×10-3μm2,准=0.246,Δρ=200kg/m3,H=0.073m。3.1与管径分形维数的关系依据式(16),借助MATLAB编程,绘制不同管径分形维数Df条件下NB-1=5时的界面张力与润湿角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图4中曲线表示不同管径分形维数下,基于界面张力与润湿角的渗吸机理判别曲线,曲线上的点为完全逆向渗吸过程的临界点。曲线以上表示完全逆向渗吸区域,曲线以下,,由毛管力和重力共同作用,发生逆向渗吸和顺向渗吸的转变过程。另外,由图可知,分形维数越大,曲线位置越往上,说明管径分形维数影响渗吸机理,管径分形维数越小,越有利于发生逆向渗吸。但是随着管径分形维数等间距增大,曲线并不是等间距上升,而是上升幅度逐渐增大,说明管径分形维数与NB-1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做出NB-1数与管径分形维数的关系曲线(见图5)。可以看出随着管径分形维数的增大NB-1数逐渐减小,但是减小的幅度逐渐增大,递减曲线为凸形,由此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淦,宋志理;火烧山油田基质岩块渗吸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4年03期
2 王家禄;刘玉章;陈茂谦;刘莉;高建;;低渗透油藏裂缝动态渗吸机理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1期
3 姚同玉;李继山;王建;刘卫东;;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渗吸机理及有利条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4期
4 李爱芬;凡田友;赵琳;;裂缝性油藏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实验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5期
5 向阳;储集岩石的渗吸及其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84年04期
6 华方奇,宫长路,熊伟,王群;低渗透砂岩油藏渗吸规律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3期
7 姜宝益;李治平;蔡喜东;王希刚;史庆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油藏渗吸潜力评价方法[J];特种油气藏;2012年06期
8 钟家峻;杨小军;陈燕虎;唐海;吕栋梁;张媛;;低渗透岩心自然渗吸实验新方法[J];石油化工应用;2013年06期
9 彭昱强;郭尚平;韩冬;;表面活性剂对中性砂岩渗吸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4期
10 B.Guo;曾中立;乔向阳;;天然裂缝性斯普拉伯雷走向带油藏渗吸注水开发的综合研究[J];吐哈油气;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星;毕义泉;汪庐山;任占春;;低渗透砂岩油藏渗吸规律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超;赵春明;谭吕;郁伯铭;郭士礼;潘中华;;低渗油藏毛细渗吸的分形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继山;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渗吸过程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程晓倩;新疆低n蛲干袄矣筒厣硌芯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高陪;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特征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3 魏铭江;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心自然渗吸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4 刘磊;利用分子膜渗吸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85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85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