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岩矿物受不同地质时期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其堆积模式往往差异很大,甚至生成新的矿物(胶结物),持续改造页岩无机孔隙结构,严重制约着页岩油气储集能力。而页岩油气的迁移和储集过程也和页岩孔隙结构变化过程在时间上密切相关,重现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的演化过程对于认识和理解页岩内油气运移、储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储集地层,其勘探开发水平代表着中国页岩气储层研究以及工业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历年来龙马溪组页岩基础研究所积累的资料丰富且涵盖面广,为孔隙结构特征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针对其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过程的研究尚不充足。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前人对龙马溪组页岩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贵州省习水县鲁城村龙马溪组页岩剖面样品为研究对象,根据成岩作用的时间顺序将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过程的研究划分为(1)沉积阶段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矿物的分选;(2)早成岩阶段矿物堆积形成原生无机孔隙;(3)中成岩阶段胶结物改造原生无机孔隙及原生无机孔隙特征;(4)现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特征与非均质性。应用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模拟以及多重分形等数学理论模拟演算,深入研究了龙马溪组页岩在各个成岩阶段的无机孔隙结构特征,进而揭示了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经过近四年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在龙马溪组页岩矿物、主量元素组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矿物超声波剥离法得到龙马溪组页岩10份样品的单矿物分离。使用激光粒度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统计并观察分离矿物的粒径分布和形貌特征,表明龙马溪组页岩石英矿物粒径分布的不均匀系数小于2.1,属极高的分选程度;运用泥沙学公式定量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在沉积阶段的水动力条件,认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阶段的水动力条件弱,且不同层位间水动力强度最大差异仅为12.5%,沉积时水动力强度基本一致。2、建立了一种基于不同含量、粒径大小比例的石英粉末与蒙脱石粉末堆积而成的页岩人工岩芯制作方法来模拟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的特征,尽可能降低试验中胶结物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根据此方法制作了24个人工岩芯,分别模拟了脆性矿物与黏土矿物粒径大小比值不同时,页岩早成岩阶段无机孔隙结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当脆性矿物粒径大于黏土矿物粒径时,页岩内黏土矿物围绕脆性矿物堆积排列;而当脆性矿物粒径小于黏土矿物时,脆性矿物在黏土矿物间起到支撑作用,黏土矿物的排列有较为明显的定向性。上述脆性矿物与黏土矿物排列方式的不同导致页岩渗透率出现跳跃式变化。随着脆性矿物含量的增加,渗透率以二次式的形式持续上升,孔隙度也随之上升;当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粒径比值上升时,渗透率呈反函数形式上升、孔隙度则随之下降。对比人工岩心和龙马溪组页岩内矿物堆积方式,并参考前人关于曲折度与页岩渗透率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一个页岩矿物含量、粒径与渗透率间的数学理论模型,定量预测了页岩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径大小对不含胶结物的早成岩阶段无机孔隙结构渗透率的影响方式。3、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等方法对龙马溪组页岩L3和L7样品的测试,初步确定了龙马溪组页岩胶结物主要由硅质(石英)和碳酸盐(铁白云石)组成。根据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到的铁白云石胶结物形貌特征以及对比龙马溪组页岩SQ_1段和SQ_2段样品的氮气吸附测试结果,得出龙马溪组页岩中铁白云石胶结物倾向于充填较大的微米级孔隙,而石英胶结物则倾向于充填黏土矿物间的纳米级孔隙。使用Land等1985的计算方法定量计算了铁白云石形成所需地层水量,揭示铁白云石胶结物形成时期稍早于石英胶结物。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对石英和铁白云石胶结物对应的硅元素和钙元素分布图进行处理和计算。通过多重分形参数进一步定量表征了不同类型页岩胶结物的空间分布区间,发现铁白云石胶结物与石英胶结物的分布形态完全不同,同时铁白云石胶结物的存在也会影响后续形成的石英胶结物的分布模式。4、根据成岩阶段钾元素在页岩连通孔隙内随地层水迁移、参与蒙脱石的伊利石化过程并优先富集在靠近原生连通孔隙的伊蒙混层和伊利石中的规律,使用电子探针技术揭示钾元素富集区域,即原生孔隙所在位置。龙马溪组SQ_1段与SQ_2段在中成岩阶段原生孔隙结构形态特征均具有连续分布范围在数十微米,孔径接近1微米的特征,且多重分形结果显示中成岩阶段龙马溪组页岩内原生孔隙结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石英胶结物与中成岩原生孔隙结构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是影响页岩孔隙度与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5、龙马溪组地层SQ_1和SQ_2段样品的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和氮气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在SQ_1段主要由纳米级和微米级孔隙组成,而SQ_2段则主要由纳米级孔隙组成。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受微米级矿物堆积以及百米级沉积环境的差异影响明显,毫米尺度上SQ_2段样品具有明显的纹层,而SQ_1段样品则呈块状构造;百米尺度上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沿地层走向上呈现均质性,而垂直地层方向则有明显的非均质性。6、研究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经历了受沉积阶段矿物分选,确定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含量与粒径特征;早成岩阶段由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在粒径与含量的控制下堆积挤压形成较为疏松的孔隙结构;中成岩阶段地层温度压力上升,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因不同类型的胶结物充填而变得致密。本文通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应用多种现代测试技术、人工岩芯实验模拟、钙元素及硅元素指示胶结物分布状态、钾元素指示原生孔隙等研究手段和多重分形计算,使用现有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定量揭示了沉积阶段矿物分选和水动力强度;脆性矿物和黏土矿物粒径和含量对页岩无机孔隙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的影响;胶结物和原生孔隙的形态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类型胶结物对原生孔隙的充填模式;现阶段龙马溪组页岩无机孔隙结构特征,揭示龙马溪组页岩在各地质时期无机孔隙结构演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有助于石油地质学家更好地认识页岩孔隙结构的发育过程,为油气的运移与储集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图文】: 1.6 技术路线在大量阅读现有页岩孔隙结构相关文献后,根据现阶段页岩无机孔隙结果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页岩无机孔隙结构演化研究。首先对龙马溪组页岩地质背景进行了解,选定贵州省习水县鲁城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观察剖面特征后采集各个层位的无风化样品。根据试验需要,使用多种测试手段揭示样品的各项地质参数。在取得各项测试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龙马溪组页岩地质背景和地质学知识,通过自己建立、改进的矿物超声剥离法、人工岩芯等手段揭示龙马溪组页岩自沉积阶段起到现阶段无机孔隙演化过程以及各个时期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方式。具体制定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 1-1)。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1 区域地质背景主要位于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北部,分布面积约 9.6台西缘,经过晚加里东运动的抬升,海西、印支、燕形成现今的构造形态(曾祥亮,,2011;曹环宇 等;2区域构造特征,可将龙马溪组页岩分布区域构造划分为断褶带、川西南低缓断褶带、川东南低缓断褶带、川宽缓褶皱带、武陵褶皱、滇东北冲断褶皱带、滇中推(客昆,2015;马力 等,2004;翟光明,1989)(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芳;邵德勇;吕海刚;张瑜;张小龙;张同伟;;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J];石油学报;2015年12期
2 曹环宇;朱传庆;邱楠生;;川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热演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年06期
3 熊金玉;李思田;唐玄;陈瑞银;王敏;黄正林;孙细宁;杜克锋;;湖相碳酸盐岩致密储层有机质赋存状态与孔隙演化微观机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5期
4 王秀平;牟传龙;王启宇;葛祥英;陈小炜;周恳恳;梁薇;;川南及邻区龙马溪组黑色岩系成岩作用[J];石油学报;2015年09期
5 郭慧;王延斌;张崇崇;汲超飞;;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6 张晓明;石万忠;徐清海;王任;徐壮;王健;王超;袁琪;;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15年08期
7 吴逸豪;卢双舫;陈方文;肖红;苑丹丹;;泥页岩储层有机孔隙定量评价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5年05期
8 孔令明;万茂霞;严玉霞;邹春艳;刘文平;田冲;易力;张鉴;;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成岩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9 李国会;李小莉;;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熔融法制样的系统研究[J];冶金分析;2015年07期
10 张跃;陈世悦;孟庆爱;鄢继华;蒲秀刚;韩文中;;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沉积岩中方沸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石油勘探;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进;张梦吟;卢文涛;刘超;;涪陵地区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唐相路;姜振学;杨佩佩;李卫兵;杨潇;;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高演化页岩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及成因[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冯明友;王兴志;刘小洪;李可;曾珍;王珏博;胡曦;;川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沉积相及富有机质页岩分布[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天付;碳酸盐岩微观储层三维孔喉结构的定量数值表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客昆;川南—黔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适择;川南长宁地区构造特征及志留系龙马溪组裂缝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陈璐;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地位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4 王世玉;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气)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周晓强;关于摩擦系数对颗粒堆积密度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曾祥亮;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587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8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