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大庆外围致密油藏渗吸采油技术研究及试验效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1 00:37
【摘要】:大庆外围致密油藏储量十分丰富,但由于储层岩石渗透率和孔隙度都极低,自身吸液或采出能力难以满足正常开发需求,致使原油资源不能高效开发利用。近年来,随着缝网压裂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中的应用,致密油储量动用程度大幅度提高。随压裂井生产时间延长,地层能量消耗且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致使产量递减较快、采出程度较低。由于致密油藏储层岩石通常具有弱亲水性,所以如何在保持地层压力的同时将渗吸采油技术与缝网压裂技术相结合来提高采收率受到了石油科技工作者高度重视。为了证实上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本文以胶体表面化学、物理化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大庆致密油藏(M8块和P333块)为研究对象,以界面张力、润湿性和采收率等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弱亲水人造岩心研制、渗吸液筛选以及其油藏适应性评价、渗吸采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注入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和试验效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环氧胶结物改性可改变人造岩心润湿性,调整改性环氧树脂与环氧树脂比例可改变人造岩心润湿性;(2)与单纯水溶液相比,表面活性剂溶液可有效提高渗吸采收率。对于大庆油田M8区块,污水配制“ZWB”表面活性剂(3000mg/L)时渗吸采油效果较好,清水配制“DWS”(2000mg/L)时渗吸采油效果较好。对于P333区块,“CY”表面活性剂溶液(3000mg/L)渗吸采油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较高。(3)表面活性剂渗吸液具有改变岩心孔隙表面润湿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双重功效,在选择渗吸采油用表面活性剂时,应在改变界面张力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兼顾界面张力对渗吸动力(毛管力)的影响,不必一味追求过低油水界面张力,否则渗吸过程中毛管力作用将减弱,渗吸强度降低,渗吸采收率降低。(4)与普通表面活性剂渗吸液相比较,由“表面活性剂+助排剂”所构成助排型渗吸液具有降低原油黏度、补充储层能量和渗吸驱替采油等多种功效,可以取得较好渗吸采油和举升效果。(5)裂缝参数对缝网裂缝岩心渗吸效果存在影响,随缝网岩心主缝长度和分支缝条数增加,渗吸面积增大,渗吸液与岩心内部原油“油水交渗”作用增强,“渗吸剂+助排剂”渗吸采收率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6)采用CMG软件开展了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不同区块各井注入参数影响渗吸开发效果主次顺序为:(1)M38-S63井,注入量吞吐周期焖井时间注入速度;(2)MJ36-S631井,注入量注入速度吞吐周期焖井时间;(3)PF150-392井,注入量注入速度投产速度焖井时间;(4)PF154-372井,注入量焖井时间注入速度投产速度;(5)PF156-372井,焖井时间注入量投产速度注入速度;(6)PF158-372井,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投产速度。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了渗吸采油注入工艺参数,当原油价格按2800元/t时,预计优化渗吸采油工艺“产出/投入”大于3.0。(7)当水井射开油层有效厚度较大、物性较好、与周围油井连通性较差时,可将水井转为渗吸采油井。对于具有上述储层特征水井,例如肇166-38区块中肇166-38和肇170-38井,注水前对其实施高压水射流侧钻工艺改造,可以增加渗吸作用面积,提高渗吸采油效果。M8区块3口井表面活性剂渗吸采油试验效果较差,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关井后地层未形成有效憋压、储层岩石孔隙中流体可动性减弱、生产压差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和储层孔隙内含油饱和度较低。(8)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发的有效技术手段,但由于储层岩石物性、缝网压裂施工技术、渗吸液油藏适应性和注入工艺参数等方面因素影响,现有矿场试验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还必须加强缝网压裂技术和渗吸采油机理研究。
【图文】:

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垂直缝,主裂缝


图 2-2 不同主缝数量条件下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Fig.2-2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ulation model under the different main crack number模型数量:3 块;基质渗透率:5×10-3μm2。②不同条数分支缝仿真模型环氧树脂组成:改性环氧树脂与环氧树脂比例为 0.8:5;主缝:裂缝为垂直缝,长度 15cm;分支缝条数:垂直缝,4 条、8 条、16 条,,在主裂缝两端对称布置,延主裂缝方向5cm 和 10cm 处布置,裂缝长度依次减小,近井端分支缝长度为 4cm、3cm 和 2cm,远井端分支缝长度为 3cm、2cm 和 1cm,见图 2-3;

分支,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垂直缝


图 2-2 不同主缝数量条件下仿真模型结构示意图Fig.2-2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ulation model under the different main crack number模型数量:3 块;基质渗透率:5×10-3μm2。②不同条数分支缝仿真模型环氧树脂组成:改性环氧树脂与环氧树脂比例为 0.8:5;主缝:裂缝为垂直缝,长度 15cm;分支缝条数:垂直缝,4 条、8 条、16 条,在主裂缝两端对称布置,延主裂缝方向5cm 和 10cm 处布置,裂缝长度依次减小,近井端分支缝长度为 4cm、3cm 和 2cm,远井端分支缝长度为 3cm、2cm 和 1cm,见图 2-3;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睿哲;姜振学;高之业;李宜润;张昆;张醒初;宁传祥;;页岩储层组构特征对自发渗吸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1期

2 飞达;;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4年02期

3 飞达;;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4年03期

4 王晶;;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3年10期

5 ;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3年11期

6 吴应川;张惠芳;代华;;利用渗吸法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7 屈雪峰;雷启鸿;高武彬;张龙;何右安;王博;;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岩心渗吸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8 张新旺;郭和坤;李海波;;基于核磁共振致密油储层渗吸驱油实验研究[J];科技通报;2018年08期

9 李帅;丁云宏;吕焕军;张彬;余芳;石善志;;一维两相同向渗吸模型的求解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7年01期

10 周万富;王鑫;卢祥国;潘赫;王婷婷;韩大伟;;致密油储层动态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蔡建超;赵春明;谭吕;郁伯铭;郭士礼;潘中华;;低渗油藏毛细渗吸的分形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超;Cheng Chulin;胡祥云;;单裂缝沉积岩石轴向渗吸实验和理论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周雯菁;陆业昌;董金凤;李学丰;;液/气界面对连续三相流体自发渗吸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月英;吕爱民;姚军;;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裂缝性介质渗吸作用数值模拟[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5 张星;毕义泉;汪庐山;任占春;;低渗透砂岩油藏渗吸规律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权;王为民;苗盛;;岩芯渗吸机理的核磁共振成像及弛豫时间谱研究[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李爱芬;王桂娟;何冰清;韩文成;付帅师;;低渗裂缝地层渗吸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规律研究[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胡志明;祝志敏;高树生;郭和坤;熊伟;单文文;;砾岩油藏水驱采油机理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大伟;大庆外围致密油藏渗吸采油技术研究及试验效果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2 李继山;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渗吸过程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刘国栋;造纸涂层材料自渗吸行为机制及理论建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4 陈金生;不同变质程度含瓦斯煤渗吸效应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蔡建超;基于分形理论的低渗油藏若干输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鸣;压裂液在长7储层中的渗吸作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2 师煜涵;基于核磁共振研究压裂液在长7储层中的渗吸作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3 王小香;压裂液渗吸提高采收率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年

4 岳基伟;不含瓦斯型煤渗吸高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

5 王桂娟;低渗透砂岩油藏渗吸规律及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6 桑娜云;树状分叉结构自发渗吸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高陪;致密砂岩储层渗吸特征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8 魏铭江;裂缝性油藏基质岩心自然渗吸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9 白培瑞;智能土壤渗吸速度测试仪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10 何梦莹;致密砂岩渗吸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92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92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