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吸收塔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20-03-22 03:16
【摘要】:在FCC(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为了调节反应的pH值和提高催化剂颗粒的耐磨性,在成胶过程中加入双铝粘结剂,即铝石和铝溶胶(氯化铝溶液),其中铝石需要用盐酸酸化,后续增加分子筛浆液、高岭土等原料进行生产。原生产过程中氯化氢无法在FCC催化剂的后续生产中参加反应,氯化氢在高温焙烧条件下挥发出来,造成FCC催化剂焙烧工序排出的尾气中夹带大量氯化氢气体,其排放温度高,氯化氢含量大,氯化氢直接外排将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这部分氯化氢的排放,大部分的催化剂公司现有的处理办法是将产生的氯化氢气体通过碱洗的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氢氧化钠碱洗之后会产生氯化钠废水,这部分氯化钠废水将直接进入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其中氯化钠在废水中的含量为15000mg/L~20000mg/L,这是导致外排污水中含盐量过高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家环保检测及环保立法的越来越严格,含盐废水的排放标准即将出台,如何处理高盐废水,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提出源头治理和资源化回用工艺,第一,可将源头中的氯化氢气体直接通过水洗吸收的方法,进行回收,避免氯离子进入后续工艺,减少了含盐废水的外排,第二,产生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盐酸,可回收利用。文章中对FCC焙烧尾气中氯离子回用工程技术进行研究。在目前大多数催化剂厂家现有的一级急冷+二级吸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级急冷+三级吸收的尾气处理技术,在废气处理达标排放的同时,将废气中的氯化氢吸收、提浓,制成浓度大于25%的工业盐酸并回用于催化剂成胶工序,从而实现降低环境污染、氯离子的资源化回用、提高产品收率等目的。文章针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中氯化氢气体目前的处理现状,确定了工艺流程并对关键设备进行核算,建立塔器的数学模型,对尾气成分进行试验分析,吸收塔作为本套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对吸收塔气体入口处结构进行模拟,对入口的结构进行流场模拟,并进行优化,对比选出最均匀的气体入口结构。其次还对吸收塔塔身承受热载和机械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强度能力进行研究,并与实际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文章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中氯化氢的回收的工业化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企业节能减排和环保达标,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
【图文】:

示意图,吸收系统,金属膜,除尘器


本文在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分子筛焙烧炉尾气中含有氯化氢的高温尾气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见图 2.1,工艺流程简述如下:图2.1 金属膜除尘器+一级急冷+三级吸收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1.金属膜除尘器 2.急冷塔 3.冷却吸收塔 4.一级吸收塔 5.二级吸收塔6.石墨冷却器 7.循环泵 8.盐酸储罐 9.引风机图2.2 FCC催化剂焙烧尾气吸收提浓系统工艺流程图来自分子筛焙烧炉高温高粉尘含酸尾气进入高温金属膜除尘器,除尘后的高温含酸尾气进入急冷塔,过滤下来的 FCC 粉尘进入移动式粉尘收集槽。为保证金属膜过滤器进风的温度在设定值范围内工作,避免进风温度低在过滤器内结露使粉尘粘结在金属膜过滤器孔隙中。设置进风旁路一条,在系统操作时,根据进风温度和现场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手动切换[21]。

粒径分布,烟气粉尘,催化剂粉尘,焙烧炉


11图 2.3 催化剂焙烧炉烟气粉尘粒度分析报告据检测结果可知,90%的催化剂粉尘粒径分布在 10~40μm,,粉尘的安息角为拟采用平均孔径 20μm 左右的 YT 柔性膜滤筒作为验证性试验的过滤器材的锥角设计为 45°。. 除尘效果验证试验空气作为假想气相介质,加入催化剂焙烧炉烟气粉尘,尽可能模拟实验工粉尘过滤验证试验,在实验期间,考虑风速控制在小于 1.6 m/min,灰分3,空气由加热器加热,反吹使用 0.3 MPa 的压缩空气。采用定期人工卸灰灰,定期记录除尘器进出口温度、滤筒前后压差等数据,测试现场图和测
【学位授予单位】: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62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云林;;催化裂化催化剂抗重金属技术应用分析与研究[J];化工管理;2019年20期

2 周治峰;;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J];当代化工;2019年07期

3 杨可钦;;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生产现况[J];炼油设计;1985年06期

4 沈海军;王明胜;;钒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影响及新型抗钒催化剂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6年12期

5 高永福;柳召永;王智峰;侯凯军;刘娟娟;;催化裂化催化剂老化苛刻度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J];炼油与化工;2014年06期

6 开颜;;中国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首发美国[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1年10期

7 ;一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J];石油化工;2010年03期

8 马健波;杨一青;潘志爽;曹庚振;;催化裂化催化剂表面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炼油与化工;2010年04期

9 付 静;一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J];齐鲁石油化工;2002年02期

10 刘松林;孙树立;程玉勇;;X-射线荧光散射背景法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稀土含量[J];齐鲁石油化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为;沈志虹;;金属改性提高催化裂化催化剂异构化功能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海瑞;马志军;;熔融法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分量稀土氧化物的含量[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张学军;;显微分析技术在催化裂化催化剂运行监测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杜泉盛;朱玉霞;唐立文;;铁污染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实验室评价[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蔡智军;邹旭彪;秦松;王毅;;择型分子筛清洁化生产的探索[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马志军;;X射线衍射技术在分子筛分析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范怡平;时铭显;叶盛;卢春喜;孙国刚;;多股射流在提升管内的扩散与流动[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宋武;周岩;杨凌;周灵萍;田辉平;;水热超稳分子筛DASY2.0的改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9 袁德林;李程;康春燕;申宝剑;;定向脱金属制备多级孔Y沸石及其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二分会: 多孔功能材料[C];2016年

10 王林英;田鹏;吴鹏飞;袁扬扬;郜贝贝;李冰;徐舒涛;刘中民;;以哌啶碱为新型模板剂合成高硅FAU分子筛[A];第18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平 通讯员 代忠海 王霄瑜;中国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首发美国[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左佳齐;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实现节能降耗[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记者 江书程 通讯员 仇国贤 辛国萍;原位晶化型催化剂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徐成德邋李训春;5万吨/年催化裂化催化剂项目奠基[N];中国石化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王立新;科研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通讯员 周灵萍 本报记者 贾广华;新型超稳分子筛更绿色高效[N];中国石化报;2015年

7 左佳齐 张剑秋;瞄准高端自主创新[N];中国石化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钱双庆 通讯员 张颖;兰州石化—— 科技创新提振传统优势产业[N];中国石油报;2011年

9 记者 冯作文;产品销量缘何连年增长[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左佳齐;一项节能降耗新成套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石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施宗波;催化裂化催化剂中分子筛与含铝基质材料的绿色合成和多功能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杨一青;催化裂化催化剂新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裂化反应性能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璐;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吸收塔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D];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019年

2 高辉;L-1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工艺优化[D];兰州大学;2013年

3 岳虎秀;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环境友好排放工艺设计[D];兰州大学;2014年

4 张亮;稀土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影响及抗镍钒作用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龙妹;Y/ZrO_2复合新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6 王永标;中大孔原位晶化催化裂化催化剂原料组成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兆涛;焦化蜡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张鹏;改性介孔氧化铝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9 苏琼;催化裂化催化剂的酸性调变及氢离子交换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左文华;催化裂化催化剂酸性及其活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94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94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