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烃类组分对比与成藏特征研究
【图文】: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如下:在已有不同相态烃类研究成果和资料总结的基础上,综合地质剖析、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古生界不同相态油气藏进行精细解剖:(1)利用流体物性组分分析法等对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烃类相态进行识别与划分,弄清不同相态烃类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油气多相态形成机制,分为原生作用与次生作用,,原生作用主要包括生烃母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多期充注,次生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储层热蚀变、气侵改造、TSR 作用等;(2)根据气态烃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及液态烃物性特征、族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结合研究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相态油气的成因类型及来源;(3)从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油气藏地质条件出发,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及构造演化特征等,对不同相态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进行研究;最后建立研究区目的层烃类成藏模式。具体技术路线如图(图 1.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塔中地区区域地质概况与地质背景2.1 区域概况2.1.1 地理位置塔中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中部,西与巴楚隆起相接,东为塔东隆起,南为塘古坳陷,北接北部坳陷,是一个长期发育的继承性古隆起,主要可划分为塔中北斜坡、塔中中部凸起、塔中南斜坡三个二级构造单元[7](图 2.1)。具体的,东西向以塔中 82 号剪切走滑断裂为界,可分为塔中东部和塔中西部;南北向根据不同区域构造特征,塔中北斜坡可依次划分为南部平台区、塔中 10 号断裂带、北部平台区及塔中 I 号断裂带(图 2.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福杰;杨海军;沈卫兵;王涵;王友伟;;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输导格架及其控藏模式[J];石油学报;2015年S2期
2 庞雄奇;汪文洋;汪英勋;武鲁亚;;含油气盆地深层与中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和特征差异性比较[J];石油学报;2015年10期
3 王建忠;向才富;庞雄奇;;塔中断层交汇与岩溶缝洞体系控制的油气成藏效应[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4 陈君青;庞雄奇;姜振学;庞宏;;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油气相态及其控制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12期
5 孙龙德;邹才能;朱如凯;张云辉;张水昌;张宝民;朱光有;高志勇;;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6期
6 赵利杰;蒋有录;李克成;慕小水;徐田武;;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相态类型及分布规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4期
7 周新源;吕修祥;杨海军;王祥;于红枫;蔡俊;兰晓东;;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对碳酸盐岩油气差异富集的影响[J];石油学报;2013年04期
8 贺训云;蔡春芳;姚根顺;熊湘华;沈安江;向雷;吴敬武;;黔南坳陷油苗来源:碳、硫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证据[J];岩石学报;2013年03期
9 李素梅;史权;张宝收;张海祖;潘娜;赵明;孟祥兵;;用高分辨率质谱揭示塔中4油田原油成因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曹剑;吴明;王绪龙;胡文tD;向宝力;孙平安;施春华;鲍海娟;;油源对比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卫兵;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因机制与分布发育模式[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史鸿祥;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机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022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0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