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纳米破乳剂的制备及其在原油乳液中的破乳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7 22:41
【摘要】:目前,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大多数原油以稳定的W/O、O/W乳状液开采出来,其中的沥青质、胶质等天然活性物质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稳定的界面保护膜,阻碍液滴的聚结。原油乳状液的油水分离是石油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化学破乳即向原油乳状液中加入破乳剂是目前油田最常采用的破乳方法,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在石油工业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开发新型纳米破乳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纳米材料独特的性质,制备了三种针对原油乳液的纳米破乳剂,研究了它们的破乳性能并探讨了其破乳机理。主要内容如下:以丙烯酸(A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正丁酯(BA)为主要共聚单体,采用微悬浮法制备了一种丙烯酸酯类P(AA-BA-MA)纳米破乳剂。通过FT-IR、~1H-NMR、激光粒度仪等对P(AA-BA-M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瓶试法探讨了P(AA-BA-MA)纳米破乳剂对O/W原油乳液的破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AA-BA-MA)的平均粒径为83.81 nm,能有效降低甲苯溶液的表面张力;当AA:MA:BA=3:1:6,破乳剂浓度为100 ppm以上时,对原油乳液具有良好的破乳性能,能快速高效的实现油水分离,破乳效率可达到85.91%以上,且水相清澈,油水界面整齐。采用混酸氧化法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修饰,再利用硅烷偶联剂将正硅酸乙酯(TEOS)原位水解产生的SiO_2接枝到氧化碳纳米管上,制备了一种纳米复合破乳剂CNTs/SiO_2。通过FT-IR、UV、XRD、FT-SEM对CNTs/SiO_2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瓶试法和光学显微镜分别研究了其对W/O原油乳液的破乳性能和破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NTs/SiO_2的三相接触角(θ)约为92.8°,CNTs/SiO_2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能快速扩散到油-水界面处;CNTs/SiO_2在界面的聚集和分布为界面保护膜的破坏提供了可能,可以快速地对W/O乳液破乳。当破乳剂浓度和时间分别为500 ppm和30 min时,破乳效率可达87.40%,水相清澈。利用乙酰丙酮铁(Fe(acac)_3)溶液为前驱体,采用水热法将Fe_3O_4纳米粒子接枝到氧化碳纳米管表面上,制备了一种磁性碳纳米管破乳剂(CNTs@Fe_3O_4)。通过FT-IR、XRD、FT-SEM、TEM、VSM对CNTs@Fe_3O_4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瓶试法研究了CNTs@Fe_3O_4对O/W含油废水的破乳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NTs@Fe_3O_4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能够快速地迁移到油-水界面处。破坏油-水界面处的界面保护膜是破坏乳液的关键,CNTs@Fe_3O_4通过π-π相互作用与沥青质和胶质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吸附沥青质分子产生不连续的界面膜;当Fe_3O_4含量为70%时,浓度和沉降时间分别为600 ppm和30 min时,水相透光率达到92.1%,相对应破乳效率达到99.6%;CNTs@Fe_3O_4具有优异的可回收性,循环四次破乳性能没有明显下降。
【图文】:

核磁共振,结构示意图,沥青质,纳米聚集体


手指代表脂肪链;而将通过脂肪链连接具有两个以上芳香体系的沥青质比喻成“岛屿结构”(图1-1.b))。此后,Mullins 采用核磁共振(NMR)光谱、小角度中子散射(SANS)和小角度 X 射线散射(SAXS)等技术提出沥青质 Yen-Mullins 模型[13]。研究发现沥青质分子量为 ~750 g/moL,主要以“大陆结构”形式存在;沥青质分子在一定浓度下分层聚集形成纳米聚集体,如图 1-2 所示,6 个沥青质分子通过稠环芳烃的π-π堆积形成层状结构。此外,由于脂肪链的相互连接产生空间排斥作用,限制了纳米聚集体的增长。随着沥青质浓度增大,纳米聚集体进一步聚集形成沥青质胶束。一般而言,胶束中的纳米聚集体不超过 10 个,沥青质胶束以及沥青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交叉网络状的牢固界面膜。苗杰[18]等认为沥青质和水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在油-水界面,由于沥青质具有强极性和氢键以及π-π作用,沥青质能够形成一种超分子结构,阻碍了水滴的

模型图,模型,沥青质,胶质


图 1-2 Yen-Mullins 模型Fig.1-2 Yen-Mullins models[18]质结构中脂肪族的碳含量比沥青质高,胶质相对分子质量比沥青质小,机酸[19]。胶质是沥青质的良溶剂,对沥青质有分散作用,是沥青质分子的过渡形式,和沥青质具有强的协同作用。陈玉祥[20]等人认为胶质对沥解作用,能够阻碍沥青质的缔合、聚结,影响沥青质形成界面膜的强度沥青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乳液的稳定性最好。夏立新[21]等认为沥青度大时,极易发生缔合而形成聚集体,界面膜排列不够致密,降低了乳定性。此外,相比较胶质而言,,由于沥青质分子质量较大,在更低的浓导致乳状液的稳定性下降。.2 环烷酸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烷酸的结构与胶质、沥青质类似,是一种天然的烷基取代酸,原油中天环烷酸为主,约占总酸量 95%左右。环烷酸以羧基为亲水基团,芳香环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39;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世友;李志峰;江丹;王俊华;;高效破乳剂在焦化油水分离中的试验与研究[J];莱钢科技;2006年04期

2 裴世红;王梓旭;陶洋;;改性丙烯酸系破乳剂的合成及其性能[J];石油化工;2018年11期

3 孟庆雯;;新型高效三次采油破乳剂的开发及应用[J];石化技术;2017年11期

4 吴杰;吴永春;周超;郑兴升;张强;;“泡排”乳化凝析油破乳剂筛选评价实验研究[J];石化技术;2017年05期

5 高强;熊梅;;生物破乳剂的研究现状[J];农家参谋;2017年12期

6 杨娜;黄翔峰;刘佳;陆丽君;;Dietzia sp.S-JS-1利用煎炸废油生产生物破乳剂及其性能研究[J];工业微生物;2010年01期

7 李静;李瑞海;;烷基酚聚醚破乳剂的合成与效果评价[J];化学试剂;2014年08期

8 孙海超;刘英杰;杨基和;;原油低温破乳剂的研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张玉生;;复合破乳剂的性能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06期

10 朱晓明;温卫东;宋威;周润华;李远平;陈棉发;;破乳剂的组成结构与破乳效果[J];新疆石油科技;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万利;李金环;;三元共聚破乳剂的合成与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石正阳;赵士乐;李仲伟;张健;檀国荣;谭业邦;;一种聚醚破乳剂的新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C];2015年

3 刘静;康万利;杨润梅;耿杰;胡雷雷;朱洲;;新木油田低温破乳剂的性能评价及破乳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C];2015年

4 付亚荣;付丽霞;李造吉;付茜;;含有大量泥砂的原油低温破乳剂[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张海宽;;嵌段聚醚类破乳剂的开发应用新思路初探[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方舟;胡继宁;严峰;王明霞;;酚胺树脂聚醚破乳剂的界面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梁泽生;刘慧英;吴鲁宁;徐伟;;非聚醚型稠油破乳剂的开发[A];山东石油学会稠油特稠油地面集输与处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学文;刘伟;王鹏程;韩永泉;李莉;马锐;;低温破乳剂的研究及应用[A];第十五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9年

9 刘苗;郭朝阳;张磊;张路;赵濉;;破乳剂对乳状液中微小液滴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7年

10 殷雅婷;张修玉;龙厚基;罗子勇;;浅析不合格乳化炸药的回收利用及破乳剂破乳机理研究[A];爆破器材——2013年民爆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李烨;新疆风城破乳剂成提质增效“明星”[N];中国石油报;2016年

2 李纯海 记者 裴丽;新型破乳剂破解油田稳油控水难题[N];大庆日报;2009年

3 刘国光;新型破乳剂研制获基金支持[N];中国化工报;2003年

4 通讯员 赵凤莉;大庆石化应用复合型破乳剂降低原油脱后含盐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李伯良 孙建敏;新型破乳剂D5356可提高红霉素萃取质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赵健辰;“小偏方”降本增油[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徐晓峰 通讯员 黄逊;稠油脱水年可降本逾千万元[N];中国石化报;2015年

8 张新庄;管住嘴 勤动腿 少用药[N];中国石化报;2016年

9 刘安铖 曹振国;降本增产添利器[N];中国石油报;2014年

10 记者 武炳明;高效破乳剂为油田安全生产除患[N];中国化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仝坤;生物降解—活性焦吸附处理稠油废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李刚;超稠油低温破乳剂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3 李旭;生物破乳剂产生菌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调控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刘畅;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突变株的破乳性能及环境适应性的强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侯宁;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的特性及破乳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鹿桂华;高温油藏产出含油污水处置增油工艺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仲伟;聚合物驱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8 马生华;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及其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刘金河;聚合物驱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与破乳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高洪峰;河南油田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稳定机理与处理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志明;纳米破乳剂的制备及其在原油乳液中的破乳性能研究[D];长江大学;2019年

2 Bongui Malonga Risch Patrick(沈子健);河口稠油热化学脱水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陈斌;一步法制备磁化破乳剂及其破乳性能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4 Beatrice Tubuke Mwakasala;轻质原油低温破乳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5 刘静;吉林某区块原油低温破乳剂优选及破乳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6 梁成;多糖类水包油型原油乳化液破乳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7 耿宏坤;阳离子反相破乳剂的制备及破乳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8 唐倩;负载型破乳剂载体颗粒吸油特性与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9 王小静;聚合物驱采出乳状液破乳剂的筛选、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10 杨光;鲁中联合站脱水试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03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03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