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4 23:14
【摘要】:本文运用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多种理论方法,结合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重点致密油藏段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与储层孔喉特征进行了精细刻画。在此基础上,又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储层的特征以及油藏的分布规律,完成了对研究区长7段有利区的筛选。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主要发育两大沉积体系,分别为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和中南部的深湖-半深湖体系;沉积相类型有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西北、西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南部的浊积扇沉积。研究区砂体的发育规模主要受控于沉积体系,砂体一般为多期叠加的结果,组成河道的砂体厚度一般在5m到30m范围之内,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方向以北东-南西向为主。研究区长7段储层砂岩的粒度以细粒为主,分选以中等为主,磨圆度以次棱为主;长石与石英为研究区内主要的岩石碎屑组分,其次为岩屑,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水云母是研究区长7段主要的填隙物组分,其次为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和硅质,也可见少量高岭石、绿泥石膜等。研究区各段砂岩在埋藏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根据成岩阶段划分方案及其标志,长7段砂岩均进入中成岩晚A期,部分进入中成岩B期。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孔隙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还可见到粒间溶孔及岩屑溶孔等,晶间孔、微裂隙及铸模孔等在研究区的发育程度较低;研究区储层岩石最大孔径分布范围较宽,最小孔径小于5μm,而最大孔径则可达到200μm,面孔率变化范围在0.1%~14.5%之间,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研究区内储层孔隙结构共4种类型。其中,Ⅲ型为最主要的孔隙结构类型,Ⅱ型和Ⅳ型次之,Ⅰ型所占比例较少。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于6%~14%,渗透率分布于0.01×10-3μm2~0.4×10-3μm2;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储层,孔径分布特征类似,喉道分布差异较大,纳米级孔喉多以管束状为主,多发育于粒内,靠近微米孔隙连通较好,小喉道的存在是造成区内极低渗透率与致密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研究区长7段各油层组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储层物性从河道主体部位向河道侧翼逐步变差。在平面上,由于沉积分异作用,不同沉积相之间的交互沉积,使得在垂直于河道方向上,储层物性也不断发生改变。结合长7段沉积微相与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结果和储层特征分析的结果,制定了适合研究区层段的储层划分新标准,并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四类,其中Ⅰ类为研究区内最好的储层,但其分布范围较小,研究区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储层为Ⅱ+Ⅲ类储层。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油藏以非构造油藏为主,是典型的致密油藏;其成藏过程为先成藏再致密,富集规律主要受控于储层:三个层位中长71油层组最为富集,其次为长72油层组,长73油层组由于储层发育较差,导致油藏较少。油藏主要发育在区内Ⅰ+Ⅱ类储层内,少数见水。
【图文】:

路线图,项目技术,路线图


图 1-1 研究区项目技术路线图主要工作量完成了相关文献查阅及资料收集写初期,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先后下载了 200 余篇国内外参考文献,的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近 5 年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的研究思路,丰富了本文的研究手段。同时在长庆油田积极地帮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油藏,位置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包括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区括了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及内蒙等。研究范围北起盐池一正宁—线、西自彭阳一线、东抵安塞一线(图 2-1),总面积 6.8×104km成前,区域内共完成钻井 2000 余口(探井、评价井)。研究层位为三叠段致密油藏。研究区长 7 油藏整体处于评价阶段,尤其是针对致密油藏模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建;马捷;路俊刚;曹琰;冯胜斌;李卫成;;压汞—恒速压汞在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表征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7储层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6期

2 陈欢庆;丁超;杜宜静;王珏;;储层评价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5期

3 邱振;李建忠;吴晓智;王社教;郑民;郭秋麟;;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现状、主要地质特征及差异[J];岩性油气藏;2015年04期

4 姚宜同;李士祥;赵彦德;陈世加;路俊刚;;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特征及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15年03期

5 杨智;邹才能;吴松涛;陶士振;侯连华;朱如凯;袁选俊;;含油气致密储层纳米级孔喉特征及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年03期

6 孙亮;邱振;朱如凯;郭秋麟;;致密页岩油气赋存运移机理及应用模型[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2期

7 张君峰;毕海滨;许浩;赵俊龙;喻廷旭;赵达;耿昀光;;国外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借鉴意义[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8 韩文学;高长海;韩霞;;核磁共振及微、纳米CT技术在致密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5年01期

9 孙龙德;方朝亮;李峰;朱如凯;张云辉;袁选俊;贾爱林;高兴军;苏玲;;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创新与挑战[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2期

10 袁选俊;林森虎;刘群;姚泾利;王岚;郭浩;邓秀芹;成大伟;;湖盆细粒沉积特征与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易霖;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精细表征[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2 李渭;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10油层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1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d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