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热管流化床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18:59
【摘要】:气固流化床换热器是在流化床内实现气固两相介质与换热流体间壁换热的一种设备,因其高效的流固混合特性、显著的强化传热效果与除防垢性能,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流化催化裂化工艺的外取热器就是典范。催化裂化是典型的热平衡过程,受反应物料重质劣质化影响,催化裂化装置内生焦量不断上升,致使再生烧焦释放的热量超过系统所需,因而采用取热器将过剩热量从装置内移除以维持系统的热平衡。热管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传热元件,最大优势是以较小截面积完成极大负荷的取热,无需外加动力可将热量远距离输送,现已渗透于石化、冶金、航天、电子等多领域。重力式热管由于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凭借工质重力即可实现热量传递,因而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热管。目前外取热器多采用传统给水换热管,强化手段也仅以改变操作条件和换热管几何参数为主;而热管的传热研究多集中于以单相流体作为热源,缺乏对多相热源乃至气固两相与热管传热规律的认识,这都较大制约了新型取热器的创新及性能优化。本研究尝试性提出了将热管与流化床传热技术结合的方法,在流化床内引入热管取代传热给水管,即所谓的热管流化床换热器。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一套Φ352mm×2000 mm热模实验装置,采用热偶、差压计、补偿流量计及控制程序对床内非标况气速实时换算修正、调节测取装置各项实验参数。分别考察床温、气速、静床高、冷却水量和介质类型(FCC催化剂、石英砂及空床)对密相热管和冷凝段传热系数的影响,测取热管的壁温分布特征、启动温度及启动最小传热量,探明热管在床内启动和稳定传热阶段的特性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热管流化床换热器相比传统床内设置给水管的取热器而言,有更好的传热效果,实验条件下最大密相床层-管壁传热系数可达700 W/(m~2·K),冷凝段传热系数范围约600~1600 W/(m~2·K)。密相传热系数随气速增大而增大,这与颗粒团更新理论相符。密相传热系数随床温的增加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随FCC催化剂静床高增加而增加,石英砂静床高的影响则相反。操作条件对密相传热系数的影响程度为:气速静床高床温。相同条件下,A类颗粒FCC催化剂的密相传热系数比B类颗粒石英砂更高。提高冷却水流量可增加传热量但对密相传热系数无明显改善。冷凝段传热系数和热管外壁温分布受传热量主导,基本不受操作条件影响。此外热管传热量与壁温/床温存在很强的线性规律,这由传热热阻决定,其线性关系的斜率是热管主导热阻的倒数。至于启动过程,热管启动壁温趋于35~40~oC,最小传热量约在50~100 W之间;启动温度和最小传热量均随气速、静床高增加而增加,而气速的影响较弱,启动时间随气速和静床高的变化规律则恰相反。
【图文】:

设计图,外取热器,上流式


第1 章 文献综述- 4 -下强化传热,线速度低,解决了磨损问题。图1.1 (a)和(b)分别为Kellogg和洛阳工程公司的外取热器[3]。(a) Kellogg公司设计 (b) 洛阳工程公司设计图1.1 上流式外取热器Fig. 1.1 External solid-upflow catalyst cooler(2) 下流式外取热器热催化剂由上至下的流经取热器密相床层, 流化风通常以0.3~0.5 m/s的气速自底部向上流动,与催化剂的整体运动方向形成逆流。少量被夹带至顶部的催化剂从气体出口返回再生器,而大部分密相热催化剂经换热管冷却后由底部出口流出。通过调节催化剂进、出口管线滑阀可改变密相床高与催化剂循环量[4,5]。图1.2为常用的密相下流式外取热器。下流式外取热器有其独特的优点:催化剂流向与流化风相反,床层流化质量好尤其是密相;单动滑阀的存在更灵活地调节再生系统的操作温度;较低的催化剂下行速度使设备磨损小,运行时间较长,,操作平稳性较高;换热管束往往浸没在密相床层内,传热效果更高。

下流式,外取热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 5 -图1.2 下流式外取热器Fig. 1.2 External solid-downflow catalyst cooler除上流与下流式外取热器外,返混式和气控式外取热器也因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查阅了四种取热器的相关信息和参数,整理于表1.1。表1.1 几种典型外取热器的参数对比Table 1.1 The parameter comparison of typical external catalyst coolers项目 上流式 下流式 返混式 气控式开发年代 80 年代中 80 年代初 80 年代中 80 年代末催化剂流动方式 上行 下行 返混式 气控内、外循环汽水循环方式 自然循环 强制循环 / 自然循环催化剂密度(kg/m3) 100~300 500 左右 / 450~500传热系数(W/(m2·K)) 290~400 407~523 较低 450 左右表观气速(m/s) 1~1.5 0.3~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9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银;;热管失效机理研究进展[J];金属世界;2019年02期

2 周德悟;;热管换热器的选定[J];炼油设计;1986年01期

3 许志鹏;;热管换热器管板应力分析的方法[J];河北农机;2016年12期

4 邬佑靖;;热管换热器的设计与应用[J];能源技术;1983年04期

5 王海平;;低温热管换热器的应用[J];能源技术;1985年03期

6 姜炳庆;;热管换热器在浆纱机上应用的研究[J];能源技术;1986年04期

7 邬yP靖;;热管换热器工程设计(续完)[J];能源技术;1988年03期

8 吴克平;;热管换热器进展[J];能源技术;1988年02期

9 邬佑靖;;热管换热器工程设计(续) 第四章 热管换热器的工程设计与计算[J];能源技术;1988年02期

10 张建成;;热管换热器用于节能的经济评价方法探讨[J];能源技术;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镛镛;张支干;;热管换热器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1)[C];1998年

2 杨峻;徐通明;;分离式液——气热管换热器的设计与应用[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晓杰;黄翔;武俊梅;郑久军;;空调用热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4 孙文超;钱荣华;;自然能利用热管空调[A];2017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C];2017年

5 韩建勋;朱正平;;热管换热器等在碳酸镁干燥中的节能降耗运用[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邹琳江;翟笃棉;韩超灵;;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过程与方法研究[A];第九届全国工业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7 吕金奎;赵献锋;;热管换热器在邯钢高炉煤气锅炉上的应用[A];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孙世梅;王彦平;周景民;;小型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中应用的设计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9 王福兴;金岩;刘云;张勇;冀铎;;焦化用轴向热管换热器升级为径向热管式给水预热装置的应用实例[A];2013年干熄焦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琳;肖国锋;;通信基站用热管换热器与空调联动的节能效果研究[A];2016年全国铁道与城轨暖通学术年会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延辉;复合式热管换热器提高热效率[N];中国化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煜;热管生物反应器的传递过程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2 孙世梅;高温热管换热器强化传热及结构优化模拟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3 王军;热管技术在化学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4 孙志坚;电子器件回路型热管散热器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袁达忠;热管换热器的两相流模型与耦合传热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柴本银;振荡流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及其在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啸东;基于碳钢-氟塑料复合热管技术的烟气消白烟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年

2 杨海;耦合热管的圆柱形封装相变胶囊蓄放热特性的数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3 何海霞;分离型热管在石油化工节能及热力热排散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林圣尧;热管流化床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5 于琦;二氧化碳低温热管传热性能及动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6 张文涛;传输距离对分离式热管传热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7 王皎;重力热管对煤堆自燃温度场分布影响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8 郑振;基于微通道换热器的重力型分离式热管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9 汪维伟;同轴径向热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10 荣雅静;矿井回风源热管换热器传热及阻力特性模拟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6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16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8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