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主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特征

发布时间:2020-04-08 06:10
【摘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影响着非常规与常规油气的形成与演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岩性组合中单一岩性的变形特征,对岩性组合的构造变形研究还不够深入,这制约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勘探。本文从岩心、薄片、声波时差曲线及压缩、回弹破裂实验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主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认识:(1)主要岩性组合类型依据沉积岩的成分和粒度分类,将中生界、上古生界主要的岩性组合类型分为两种:砂岩-细粒岩组合和细粒岩组合。(2)声波时差曲线所体现出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110口井声波时差曲线的分析,发现声波时差值随着埋深的增加,浅部降低幅度大,反映该段岩石以塑性变形为主;深部降低幅度小或发生周波跳跃,反映该段岩石以弹性变形或破裂为主。现今时期,这两个段的分界线的深度在盆地不同区域不一致。在早白垩世末盆地最大沉降期,这两个段的分界线深度大致为1700m。(3)岩心、薄片中主要岩性组合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对岩心、薄片的观察,砂岩-细粒岩组合的裂缝主要发育在岩性界面处及较细粒的岩石中;细粒岩组合中的裂缝主要发育在岩性界面处。(4)不同岩石类型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对比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的对比,发现同等应力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岩石的应变量有差异,其中煤应变量最大;同等应力条件下,石英碎屑岩的孔隙度越大,应变量越大;同等应力条件下,石英碎屑岩粒度越大,应变量越大。(5)主要岩性组合沉积后构造变形的一般特征随着埋深的增加,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大致可分为两个带:浅部塑性变形带和深部弹塑性与破裂变形带。在早白垩世末盆地最大沉降期,塑性变形带深度范围大致处于0-1700m,弹塑性与破裂变形带深度大致处于1700m以下。现今时期,塑性变形带和弹塑性与破裂变形带界线的深度在盆地不同区域不一致。
【图文】:

技术路线图,岩性组合,构造变形,鄂尔多斯盆地


(3)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岩心、薄片中主要岩性组合的构造变形对于主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的研究是基于薄片资料和岩心资料,在岩性组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先统计岩心、薄片中裂缝的种类及特点,然后对主要岩性组合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进一步讨论。(4)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应力应变曲线的对比对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类型(以矿物成分分类)、不同粒度、不同孔隙度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对比,确定矿物成分(岩石类型)、孔隙度、粒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以此作为主要岩性组合构造变形的依据之一(5)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主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特征研究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沉积后构造变形的一般特点以及主要岩性组合的沉积后构造变形演化特点,绘制模式图。最后结合断层、剥蚀厚度、以及构造运动等影响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不同凹隆组合构造单元中的沉积后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图 1-1)。

鄂尔多斯盆地,剥蚀厚度恢复,伊陕斜坡,盆地


第二章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地质概况及晚白垩世以来剥蚀厚度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上古生界地质概况及以来剥蚀厚度恢复构造演化史斯盆地四面环山,总面积约 3.7×104km2。依据中生代现今构包括伊陕斜坡在内的六个构造单元(图 2-1)。坡位于盆地中部,东西两侧分别为晋西挠摺带和天环坳陷,南盟隆起。盆地中已探明的油田、气田大部分分布于该构造单元来自于此,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的伊陕斜坡是本文的重点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福祥;;滇西上古生界分区和板块构造[J];云南地质;1985年03期

2 赵俊峰;盛双占;王栋;芦建军;张建伍;刘刚;崔海栋;;临汾—运城盆地上古生界演化、改造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J];地质论评;2019年01期

3 邵思想;强腾;雷燕云;高小平;;延长-延川探区东部上古生界储层沉积特征研究[J];石化技术;2019年08期

4 桂明爱;;松辽盆地上古生界区域地层对比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3期

5 李仲东;郝蜀民;李良;惠宽洋;过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与深盆气藏特征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2期

6 邵思想;高小平;强腾;雷燕云;;延长—延川探区东部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9年03期

7 雷燕云;邵思想;强腾;高小平;;延长-延川探区东部上古生界烃源岩特征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9年04期

8 李朋泽;;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特点与开发[J];石化技术;2017年08期

9 刘凯,姚卫平;山西上古生界煤系地层中的共、伴生高岭土矿[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年01期

10 高先志,廖鲁海,王立武;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储藏系统形成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少南;许寿永;林甲兴;杨德骊;;上古生界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2 魏新善;肖红平;刘锐娥;南s

本文编号:2619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19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8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