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油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
【图文】:
图 1-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完成的工作量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研究内容,实现论文编写的预期目各项基础数据资料、充分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亲自对、鱼洞梁两条剖面进行了实测;采集样品 216 件,并对样品、地化分析等后期处理,运用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石法,,系统开展了对川西北江油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以及研究区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相特征等的研究。论文完成具体。表 1-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内容 完成数量资料收集 检索专业文献 100 余篇,基础地质相关书籍 3 部,相剖面观测 野外剖面对比观测 1 条外实测剖实测野外剖面 2 条,采集样品 216 件,野外照片 100 余
图 2-2 川西北构造区划图及研究区构造位置(据李智武等,2011)自基底形成以来,先后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五期大型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图 2-3)。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组自沉积以来先后遭遇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三期大型构造运动改造,具体特征如下:1)印支运动印支运动发生在三叠纪以来至侏罗纪之前这一地质历史时期,这一意义深远的地质运动使四川盆地从拉张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逐渐转化为挤压型前陆盆地,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改变了盆地长期海侵的历史,完成了上扬子地区由大规模的海相地台沉积转入中生代陆湖相沉积的过渡。与此同时,在川西北地区,受控于天井山隆起的持续上升,隆起部位雷口坡组遭受比隆起两侧更为严重的剥蚀,表现为隆升地带与上覆上三叠统的须家河组之间出现沉积间断,呈不整合接触,而盆地内不受剥蚀作用影响的古隆起区之外的地层则未出现沉积间断、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呈整合接触(图 2-3)。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擎宇;刘伟;张艳秋;石书缘;王坤;;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2 胡作维;李云;李北康;黄思静;韩信;;显生宙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组成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3 田艳红;刘树根;赵异华;宋金民;宋林珂;孙玮;梁锋;张长俊;李俊良;尹柯惟;王晨霞;吴娟;林彤;白志强;彭瀚霖;陈会芝;;四川盆地中部龙王庙组储层成岩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4 杜谷;王坤阳;冉敬;王风玉;潘忠习;;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现代大型仪器岩石矿物鉴定技术及其应用[J];岩矿测试;2014年05期
5 何江;胡欣;张本健;尹宏;马华灵;聂舟;冯春强;陈超;陈博;;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体系[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5期
6 罗辉;周志澄;蔡华伟;祝幼华;王志浩;陈金华;许波;杨昊;陈慧慧;陈迪舒;;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二叠纪—三叠纪界线生物地层及沉积特征[J];地层学杂志;2013年01期
7 朱竞;王兴志;谢林;张博文;朱永刚;李勇;王艳梅;;川西北部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孙玮;刘树根;韩克猷;米色子哈;代寒松;孙东;;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郝毅;周进高;张建勇;倪超;谷明峰;;四川盆地鱼洞梁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张华;时志强;罗凤姿;安红艳;;P-T事件后特提斯洋从停滞到动荡的岩石学证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丹;四川盆地西部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学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2 荣辉;江油二郎庙鱼洞子露头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垂向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21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21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