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稠油资源储量巨大,在全球油气资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全球能源需求持续上涨,常规油气产量不断下降,这使得稠油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常规的稠油开采方式难以适用于埋深较深的超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开始受到关注。目前,对于塔河这样的超深超稠超高温缝洞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尚属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必要开展适应性及驱油机理等相关研究工作。因此,为了有效开发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本文在充分调研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对塔河超稠油的基础物性开展了研究,明确了塔河超稠油的密度及四组分含量,并测试了超稠油在常压及高压下的流变性,分析了温度及压力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在高压流变性测试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超稠油高压黏度预测模型。2、研究了注气对超稠油物性的影响,分析了温度及压力对注入气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及溶解气后超稠油膨胀性的影响。测试了溶解气后超稠油的黏度变化,分析了温度及压力对黏度的影响,并建立了可靠性较高的溶解气后超稠油黏度预测模型。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超稠油缝洞型岩心注气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分析了驱替过程中不同注入气的驱油机理。并根据不同注入气的采收率,分析了不同种类气体的油藏适应性。同时,发现在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抽提现象,并根据抽提出原油产出气的组分,分析了不同注气参数对抽提作用的影响。本文通过原油基础物性和注气对原油物性影响研究,建立了超稠油高压黏度预测模型和溶解气后黏度预测模型,并通过注气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种类注入气的油藏适应性和驱油机理,研究结果对超稠油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相关研究和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超稠油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 黏度预测模型 注气提高采收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4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8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7-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6
- 1.2.1 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8-10
- 1.2.2 注气提高稠油采收率研究现状10-13
- 1.2.3 注气提高稠油采收率应用现状13-16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8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技术路线17-18
- 第2章 塔河超稠油物性研究18-30
- 2.1 原油四组分分析18-20
-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18
- 2.1.2 实验方法18-19
- 2.1.3 实验结果19-20
- 2.2 超稠油密度测定20-21
- 2.2.1 实验仪器20
- 2.2.2 实验步骤20
- 2.2.3 实验结果20-21
- 2.3 超稠油流变性研究21-29
- 2.3.1 超稠油常压流变性研究21-22
- 2.3.2 超稠油高压流变性研究22-25
- 2.3.3 超稠油黏度预测模型25-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注气对塔河超稠油物性影响研究30-52
- 3.1 注入气在超稠油中的溶解性研究30-34
- 3.1.1 实验准备30
- 3.1.2 实验方法30-31
- 3.1.3 实验结果及分析31-34
- 3.2 溶解气超稠油膨胀性研究34-38
- 3.2.1 实验准备34-35
- 3.2.2 实验方法35
-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35-38
- 3.3 溶解气超稠油降黏性研究38-44
- 3.3.1 实验准备38-39
- 3.3.2 实验方法39
- 3.3.3 实验结果39-44
- 3.4 溶解气超稠油黏度预测模型44-50
- 3.4.1 模型的提出44-47
- 3.4.2 经验参数求解47-48
- 3.4.3 可靠性分析48-50
- 3.5 本章小结50-52
- 第4章 塔河超稠油注气驱油实验研究52-66
- 4.1 实验准备工作52-55
- 4.1.1 缝洞岩心模型制作52-53
- 4.1.2 实验设备53-54
- 4.1.3 实验条件54
- 4.1.4 实验流程54
- 4.1.5 实验步骤54-55
- 4.2 二氧化碳驱油实验结果55-61
- 4.2.1 注气压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55-58
- 4.2.2 注气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58-61
- 4.3 氮气驱油实验结果61-65
- 4.3.1 注气压力对驱油效果的影响61-63
- 4.3.2 注气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63-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66-68
- 5.1 结论66
- 5.2 建议66-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平;;超稠油油藏开发新工艺研究[J];化工之友;2006年09期
2 马晓燕;;超稠油油藏开发新工艺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3期
3 祝永军,康志勇,李素杰,张爱华;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综合评价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1年02期
4 支印民;超稠油油藏废弃产量界限的确定[J];特种油气藏;2002年06期
5 周大胜;杜229断块兴V组超稠油水侵特点及开发对策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2年06期
6 郝喜顺,修景涛,张力;应用价值工程原理降低超稠油开采成本[J];特种油气藏;2002年06期
7 闫贺奎 ,孙明华 ,李嗣业;制服世界最稠的油[J];中国石油石化;2002年11期
8 崔连训;3~5m特薄层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厚度界限研究[J];河南石油;2003年01期
9 满燕,吴光焕,蒋红红,白鹏,张军峰;单6东超稠油油藏开采特征[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2期
10 白长琦,王晗,李晓娜,王迎军,易晓辉;浅层特超稠油油藏高周期吞吐挖潜技术研究与应用[J];河南石油;2004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前言[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李彦平;江谋勇;周永强;;浅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及现场试验[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影 杨明 臧旭峰;超稠油不再是“超愁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记者 杨明 通讯员 臧旭峰;加强油藏地质研究 增强稳定发展能力[N];中国石油报;2001年
3 通讯员 王春强 张洪江 沈文敏;超稠油自生二氧化碳吞吐技术通过省级鉴定[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张文鸣邋刘宪广;新疆油田进军超稠油“处女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5 张玉立邋李伟忠 赵红雨;单113特超稠油油藏高效动用[N];中国石化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邹本强 通讯员 石浩 苏志坤;把薄层超稠油“吃干榨净”[N];中国石油报;2012年
7 邹本强 石浩 苏志坤;穿层水平井技术“榨尽”薄层超稠油[N];中国石化报;2012年
8 记者 张文鸣 通讯员 王蕾;新疆油田超稠油立体开发创高效[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倪潇风 田云霞;两“密钥”助力 超稠油“不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10 记者 马伊宁 通讯员 董耀辉;新疆油田公司以先进技术提高超稠油采收率[N];新疆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陶磊;超稠油油藏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许洪星;超声波协同催化剂低温裂解超稠油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3 郭龙;特超稠油油藏复合驱替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曲同慈;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特超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方式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郑舰;王庄油田特超稠油油藏渗流机理与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赵晓非;超稠油水热裂解反应催化剂及其载体的研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7 李静;杜229断块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崇华;辽河盆地杜813块超稠油开发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刘梦;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增产技术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宋秀芬;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马国林;提高超稠油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伊宏亮;辽河油田超稠油生产井降粘助排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陈更新;特超稠油渗流机理与开发方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樊君宇;超稠油采出污水悬浮物脱除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公克;杜229块超稠油油藏挖潜部署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9 李东;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10 李新华;塔河12区超深、超稠油油藏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塔河缝洞型超稠油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4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