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Q油田丛式井组撬装式产液计量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5 01:23
【摘要】:油井产量计量是分析储层变化情况、获取油井动态资料、制定油田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原油生产中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单井计量主要依靠cms单量仪器进行计量,现场存在单量井数量多,施工难度较大,设备维护工作繁重等缺点。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行抽油机井的功图法产液量在线计量,现场操作过程中,功图在线计量的误差较大,校正周期长,计量不够准确。开展丛式井组产液计量研究与应用,实现丛式井组多井自动轮换计量,能够达到降低油井计量误差的目的。因此,本文首先从计量系统和PLC自动控制系统两方面进行方案设计,其中计量系统包括对电动阀、分离罐、计量罐和磁翻板液位计等元件的设计和选型,根据设计方案形成了计量工艺的整体流程。最终确定采用先分离后计量的丛式井组撬装式产液计量方案。其次,本文使用Fluent软件对分离工艺进行仿真模拟。首先通过Design Model建立分离罐的几何模型,然后流场网格划分采用Mesh模块完成,在完成网格无关系的分析后最终采用27W单元数的网格,模型选取Eulerian模型和RNG k-?湍流模型,算法采用Phase Coupled SIMPLE,通过设置各相的残差值都满足1 10-5的条件后计算结果收敛,最终得到了分离罐内整个流场的流动情况。为了使设计的分离罐具有较高的分离效果,本文重点从气体分离效率方面考虑衡量分离装置的优劣性,通过对分离罐的溢流口直径、底流口直径、罐底外形和进液口高度四方面的对比,综合得出溢流口直径为100mm、底流口直径60mm、入口高度0mm的几何结构作为最终使用的分离罐,并对其从入口流速和含气率两方面进行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分离效率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但底流口压降也会随着增大,而入口含气率的上升,分离效率和压力降都呈下降趋势。最后,在前两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设计好的丛式井组计量装置在Q油田进行现场实验,通过与实际日产量的对比,表明该区块多为低产低效井,并得到该计量装置在现场计量过程中的计量误差,计量结果表明该装置计量误差较低,在此基础上对误差进行分析,得到误差率随着产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并通过现场实验得到的结果对六口丛式井组的轮换计量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对丛式井组轮换计量有较好的适应性。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设计图,丛式井组,计量装置,设计图


图 2-1 丛式井组撬装式计量装置设计图根据控制系统设置,在三口井之间实现自动计量切换,三通电动阀组选择一口生产井首先来油倒入气液两相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紧接着进入计量罐进行液位计量,液体进入计量罐达到设定值时磁翻板液位计发出信号给 PLC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生产程序控制电动阀来完成计量,在此过程中将实测数据信号传送给数据收集和处理控制系统。其计量过程和原理为:连接井口,当需要计量时,三通电动阀选择需要计量的井口同时 PLC 计量控制系统开始发出启动命令,电动阀 2 打开,电动阀 3 关闭,油井来液时通过气液分离控制,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器液位上升,分离后的气体从分离器直接进入套管,分离后的液体进入计量罐。液体进入计量罐达到液位计下限时磁翻板液位计发出信号给 PLC 控制系统,开始有效计量计时,当液位上升到液位计上限时,PLC 控制系统发出电信号使电动阀 2 关闭,电动阀 3 打开,把进入储罐的分离液向套管内注入;当液面达到设定的低限位时磁翻板液位计发出信号给控制系统,PLC 控制系统发出电信号使电动阀 3 关闭,,电动阀 2 打开,如此反复。完成计量后,系统自动记录并储存数据,然后切换下一口井等待计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3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乐启;郭鹏;姚良秀;;老168丛式井组优快钻井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1期

2 时刚;丛式井新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01期

3 杨录;利用丛式井技术 整体开发沈阳油田[J];石油钻采工艺;1988年05期

4 邹正;论发展我国陆上定向井丛式井钻机的必要性[J];石油机械;1989年05期

5 张连山;丛式井钻机简介[J];石油机械;1989年07期

6 吴学勤;ZJ45D丛式井钻机通过部级鉴定[J];石油机械;1989年08期

7 马耀忠,刘昕;丛式井移动式修井井架[J];石油机械;1989年10期

8 段玉廷;丛式井地下空间位置计算[J];石油钻采工艺;1989年03期

9 王寿增,周青录,李宏昌,申率;羊三木丛式井组[J];石油钻采工艺;1989年06期

10 欧阳植颖;吕素如;;大民屯断块丛式井钻井技术[J];天然气工业;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军;杨建雨;窦武;杨波;仝世伟;;煤层气丛式井高耐磨分段扶正防偏磨工艺研究与应用[A];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张悦;金丽;崔海清;吕素萍;刘丽;;丛式井集油环温降压降的数值计算[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3 路学忠;尹伟;;定向井(丛式井)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4 李云峰;;沁水盆地煤层气钻井技术[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5 吕利强;;煤层气定向井的施工工艺[A];全国煤炭地质钻探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鲍清英;张义;何伟平;石慧宁;;韩城地区煤层气井空气螺杆定向钻井工艺技术优化[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一兵;孙平;任源丰;鲜保安;张继东;;沁水煤层气田开发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董晓燕 通讯员 姜延龄 杨光;技术升级释放施工动能[N];中国石油报;2017年

2 特约记者 何宏芳 通讯员 黄英先 贺金丽;规模推进丛式井组生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夏子辉 李立 叶德光;丛式井保坪北油田8年稳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杨文礼 通讯员 李国虎;一山俩“猛虎”双双冲甲级[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姬玉平;陕北“丛式井”高唱信天游[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特约记者 李传富;丹浅001—6丛式井组投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马立玫;丛式井钻探走进白洋淀[N];中国石油报;2006年

8 通讯员 武立平 贾增强;苏里格丛式井钻井提速效果好[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王金法 徐红梅 宋民;胜利完成国内最大海油陆采丛式井组[N];中国石化报;2003年

10 通讯员 李江辉 梁子波;海洋陆采丛式井组垦东12平台四号岛完钻[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税丰收;Q油田丛式井组撬装式产液计量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王冠;丛式井组开窗技术研究及在杜212区块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3 蒲文学;丛式井组防碰优化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4 焦文夫;丛式井组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5 贾朝霞;丛式井平台布置优化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6 初众;丛式井上部竖直井段套管周围磁场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7 张悦;丛式井集油环温降、压降的数值计算[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侯文杰;丛式井防碰设计与施工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9 付晓庆;丛式井套压平衡式自动加药及远程控制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10 陈瑛;丛式井集中驱动抽油装置运动特性分析及参数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27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27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