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中哈边境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系沉积充填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13:18
【摘要】:布尔津—斋桑(Zaysan)盆地哈萨克斯坦国一侧的斋桑坳陷已经发现了斋桑油气田(包含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系油气藏),处于同一盆地、相同构造位置的我国境内的布尔津坳陷至今没有油气发现。为了推动我国在布尔津地区的油气勘查工作,同时为在境外斋桑坳陷从事油气勘探的企业提供一定地质依据,开展中哈边境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系沉积充填与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十分重要且必要。本文以古亚洲洋构造域西段古生代构造演化和二叠系油气勘探进展、布尔津—斋桑地区油气地质勘探程度和布尔津—斋桑地区地质概况为基础,立足野外露头地质剖面、钻井、二维地震剖面、样品测试结果及前人成果等,对布尔津—斋桑盆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对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依据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及地震剖面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二叠纪地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完成了对研究区沉积相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暗色泥岩热演化生烃过程、排烃动力,和油气二次运移动力。结合生储盖组合,通过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成藏动力和方式,制作含油气系统事件表,综合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成藏模式。布尔津—斋桑盆地是夹持于阿尔泰山(Алтай)和塔尔巴哈台山之间的山间叠合盆地,构造单元从南往北依次划分为:斋桑坳陷、中央隆起和布尔津坳陷三大一级构造单元。受古亚洲洋闭合后构造的控制,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纪为前陆盆地湖泊相沉积。早二叠世为湖盆初始发育阶段,在布尔津地区为卡拉岗组(P1k)、斋桑地区为阿坎赛组和上覆的肯杰尔雷克组,沉积物的类型为一些含煤系的碎屑建造;中晚二叠世时期布尔津—斋桑盆地沉积中心移动到斋桑一侧。斋桑地区中上二叠统依次为卡拉翁古尔组、塔朗钦组、麦恰特组和阿考尔康组,主要为湖泊—三角洲体系下的碎屑沉积。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系发育两套主力烃源岩:(1)上二叠统麦恰特(Maichat)组与阿考尔康(Акколканская)组半深湖—深湖相厚层黑色泥岩、(2)下二叠统卡拉岗(Kalagang)组/阿坎赛(Акансайская)组浅湖相泥岩等。早二叠世烃源岩发育于淡水湖泊轻微缺氧的环境,晚二叠世烃源岩发育于还原、高盐度的藻类发育的湖泊沉积环境。将发育于斋桑坳陷上二叠统烃源岩和发育于布尔津坳陷下二叠统烃源岩进行有机地球化学方面参数对比,发现斋桑地区上二叠统发育主力的生油岩,而布尔津地区不发育。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系储集层主要为砂岩和砾岩,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孔隙度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溶孔。布尔津—斋桑盆地区域性盖层为新生代发育的深湖—半深湖相厚层泥岩,平面上具有良好的展布性;二叠系麦恰特组与阿考尔康组和侏罗系托洛戈伊组为局部性盖层。二者匹配性良好。布尔津—斋桑地区二叠系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二叠系发育两套主力烃源岩,山前沿冲断带二叠系发育的地区生储盖匹配优越。二叠系砂岩储集层中的沸腾包裹体分析结果显示在早二叠世早期已经发生了油气生成和运移。盆地埋藏史恢复显示主力烃源岩经历多次加热过程,早侏罗世达到生油高峰,古近纪达到生气高峰。二叠系厚层泥岩层受热生烃过程中广泛发育异常过剩压力,油气沿着压力梯度减小的方向初次运移。油气近距离进入二叠系岩性圈闭中成藏;也可以通过断裂短距离垂向运移,进入断背斜等构造圈闭中富集成藏;亦有部分油气垂向运移到达古近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等,经长距离侧向运移在不整合面附近成藏。古近系气藏和侏罗系稠油藏很大程度上是二叠系油藏破坏后二次成藏的结果,侏罗系稠油和古近系气藏发育的地区需要重点关注,有助于在布尔津—斋桑地区获得二叠系油气的进一步发现。
【图文】:

古亚洲洋,构造域


长期以来关于该地区前中生代的洋一陆格局演变与复杂造山作用一直存在争论,特别是在造山作用方式和时限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关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时限的认识主要存在泥盆纪末(Tang,1990;Hendrix et al,1996;顾连兴等,2001;Khain et al,2002;夏林圻等,,2002;施光海等,2004;Xia et al,2004;Joo et al,2005;夏林圻等,2006;Charvet et al,2007)、早石炭世末期(Dobretsov et al,1995;李永军等,2010;徐学义等,2014;杜兵盈等,2018)和晚石炭世—二叠纪初期(Buslov et al,2001;李锦轶等,2006)、二叠纪末期(Xiao et al,2004;肖文交等,2006;Li et al,2006;Windleyet al,2007;李朋武等,2009;Lehemann et al,2010;Li et al,2011;Xiao et al,2013;Eizenh fer et al,2014;Li et al,2015)等重大分歧。晚古生代“古亚洲多岛洋”历经双向俯冲作用板块(陆块)拼贴、碰撞造山,各板块(块体)最终焊接到一块形成统一的大陆(肖序常等,1992;何国琦,1994;成守德等,2002;梁云海等,2004;李锦轶等,2006;韩宝福等,2006;Jahn et al,2000;Laurent-Charvet et al,2003;Xiao et al,2008、2010)。

古亚洲洋,二叠系,盆地,分布图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东准吐哈—三塘湖盆地、银额盆地及北山盆地群。传统观点认为这一地区的二叠系发生区域变质,不具备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的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针对北方石炭—二叠系开展了系列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古亚洲洋构造域西段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揭示了二叠系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克信;潘桂棠;何卫红;肖庆辉;徐亚东;张智勇;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李锦轶;赵小明;邢光福;王永和;尹福光;郝国杰;张长捷;张进;龚一鸣;;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2 刘得光;龚红燕;鲁斌;李世宏;何云生;;斋桑盆地东部天然气成因及勘探潜力[J];新疆石油地质;2014年05期

3 徐学义;李荣社;陈隽璐;马中平;李智佩;王洪亮;白建科;唐卓;;新疆北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J];岩石学报;2014年06期

4 侯平;田作基;郑俊章;王兆明;吴义平;;中亚沉积盆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J];地学前缘;2014年03期

5 余朝丰;邹志文;瞿建华;李玉文;;伊犁盆地伊宁凹陷二叠系塔姆其萨依组烃源岩特征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3年04期

6 宋高;袁万明;赵文菊;刘海涛;;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剥露历史及古地形再造[J];地质学报;2013年07期

7 李锦轶;曲军峰;张进;刘建峰;许文良;张拴宏;郭瑞清;朱志新;李亚萍;李永飞;王涛;徐学义;李智佩;柳永清;孙立新;简平;张昱;王励嘉;彭树华;冯乾文;王煜;王洪波;赵西西;;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J];地质通报;2013年Z1期

8 柳波;吕延防;赵荣;涂小仙;郭小波;申英;;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系统地层超压与页岩油富集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年06期

9 蒋宜勤;高岗;柳广弟;王绪龙;裴立新;向宝力;唐勇;;塔城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其生烃潜力[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4期

10 裴立新;高岗;王绪龙;柳广弟;张越千;唐勇;;新疆北部吉木乃盆地与塔城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 组织单位[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朋武;高锐;管烨;李秋生;;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延长组下部石油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D];西北大学;2008年

3 卢苗安;天山东段盆山构造格局的多期演变[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正义;伊宁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及控制因素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2 朱祥峰;斋桑盆地Sarybulak侏罗系—古近系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3 焦光磊;新疆额敏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及其构造演化[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28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28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