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轴条件下岩石水力与气体致裂裂隙扩展规律试验研究
【图文】:
技术路线图
为了开展岩石水力与气体致裂对比试验,在真三轴试验系统的基础上,,配套设计出本水力与气体致裂试验系统,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安全性:试验系统需安装有安全阀和紧急泄压阀,防止在试验过程中储气压力过高,造成设备及试验人员的损伤。(2)稳定性:为得到良好的试验效果,试验过程中系统应提供稳定的注气压力和注水压力,避免压力的波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3)可靠性:保证试验过程中,致裂流体实时压力的控制和采集。开发的试验系统示意图及实物如图 2-1 和 2-2 所示。试验系统主要由真三轴试验系统、岩石水力与气体致裂系统和声发射系统组成。真三轴试验系统包括:架式机架、三向伺服控制加载系统、数据采集及操控系统。岩石水力与气体致裂系统包括:气体致裂系统和水力致裂系统,共同集成在一个操作平台上。声发射系统包括:声发射信号采集系统和声发射信号处理系统。真三轴加载试验系统和水力与气体致裂系统在结构上是相互独立的,方便拆装。本试验系统为深入揭示真三轴条件下岩石不同致裂手段裂隙扩展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测试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3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1986年国际地质力学讨论会取得的某些新进展[J];地质论评;1987年06期
2 G.阿尔姆格伦;宋彦琦;;瑞典的采矿与岩石掘进教育[J];国外金属矿采矿;1987年11期
3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4 王宏图,鲜学福;复杂应力状态下岩石弹性波传播特性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5 王子潮,王威;高温高压岩石三轴蠕变实验系统[J];力学与实践;1988年06期
6 莫海鸿;岩石的循环试验及本构关系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8年03期
7 梁劳;广西河池地区的地震活动及发震机制的岩石实验解释[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4期
8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9 康文法;;多功能岩石三轴流变仪及其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9年01期
10 D.霍克;李博;;岩石支护[J];国外金属矿山;198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忠虎;张茹;李业学;;不同种类岩石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分析[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3 郝圣旺;白以龙;夏蒙棼;柯孚久;;岩石变形演化局部化诱致灾变破坏[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潘一山;宋义敏;;岩石变形破坏局部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邓志辉;丁留伟;陈梅花;;地震前热异常机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6 张皓;亢一澜;宋海鹏;黄干云;;压头作用下岩石变形及破坏机理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张雪娟;王红强;;基于岩石电磁实验的电磁扰动信号与声发射信号的同步性探讨[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一)——专题79:地震电磁扰动及其传播响应机理、专题80:地震应急管理与研究[C];2017年
8 吴海青;;孔隙水对岩石变形特性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9 潘一山;宋义敏;;岩石变形破坏局部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同秀;姚同玉;王海静;何伟;周琼瑜;;油气藏岩石变形对注蒸汽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A];2017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杨舒;岩石CT机:看清岩石的破裂过程[N];光明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2 蒋海昆;典型断层组合及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年
3 曹广祝;岩石CT尺度小裂纹扩展与渗流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4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周子龙;岩石动静组合加载实验与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8 胡云华;高应力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9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友;岩石-混凝土圆盘径向压缩条件下力学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后雄斌;地下洞室岩石热-力-损伤应变软化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3 崔嘉慧;含孔洞类岩石材料力学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绍兴文理学院;2019年
4 黄益顺;人工冻结侏罗系砂岩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参数试验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5 陈思顺;岩石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尺寸效应及声发射特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6 刘威;基于细观结构的岩石断裂离散虚内键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孟星宇;真三轴条件下岩石水力与气体致裂裂隙扩展规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8 李晓辉;超声波激励下岩石的振动效应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9 文杰;超声波激励与机械冲击复合破岩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10 杨振生;含水岩石边界裂纹起裂判据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28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2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