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01:22
【摘要】:本论文主要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水杨酸和XPQ-5为主剂,以DAA-64为季铵盐的吸附抑制剂,与HT复配,得到FDHT系列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以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通用技术指标为评价标准,对FDHT系列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的压裂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以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的技术要求为评价标准,对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原油破胶液和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不同稀释液各自的驱油性能进行综合评价。(1)以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通用技术指标为评价标准,对FDHT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压裂的耐温性能、耐盐性能、携砂性能以及岩心伤害率进行评价,其中FDHT-6体系耐温性能优于其他的体系耐温性能,90℃时FDHT-6体系的黏度为65.4mPa·s。实验表明,FDHT体系在剪切速率170 s~(-1)下黏度大于等于30 m Pa·s时就具备较好的输送支撑剂的能力,而FDHT体系在80℃时黏度均大于30 mPa·s,说明FDHT体系在80℃条件下具备有效携砂能力;FDHT-6体系和FDHT-4体系在恒温90℃,170s~(-1)剪切1 h的过程中,黏度稳定分别保持在65.4 mPa·s和45.3 mPa·s左右;FDHT-2体系在恒温90℃,170 s~(-1)剪切1 h的过程中,黏度稳定保持在35.1 mPa·s;FDHT体系在高温恒剪切速率下,体系黏度不会降低,表明FDHT系列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具有良好的剪切性能;相同温度下,随着砂子的含量增加,沉降速度加快;相同含砂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沉降速度加快;FDHT系列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的破胶液无残渣;对人造岩心的伤害率在11.7%~16.1%之间,较常规胍胶压裂液体系达到了“清洁、无污染”的目标,对地层伤害较小,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性。(2)以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的技术要求为评价标准,实验研究表明:原油破胶的2.0%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的表(界)面张力最低,分别为28.5 mN/m和8.19×10~-33 mN/m,表(界)面张力随着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浓度的减小而增大;原油破胶的2.0%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的乳化效果最好,80℃,2 h的析水率为22.0%,随着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浓度的减小,乳化能力随之减弱;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可将岩石转变为弱亲水表面,在60℃、70℃和80℃下的接触角分别为接触角分别为69.7°、65.3°和62.8°,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原油破胶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的静态驱油效果最好,在60℃、70℃和80℃下的静态驱油率分别达到了21.5%、26.0%和36.5%,随着FDHT-6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浓度的减小,静态驱油效果随之减小,原油破胶的2.0%FDHT-6和0.67%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化学驱油率分别达到16.35%和15.27%。
【图文】:

清洁压裂液,作用原理


表面;当达到浓度达到胶束浓度(cmc)以上,为了降低其界面自由能,多余的性剂从水中逃逸分子,形成胶束,从而使其界面吉布斯自由能处于最低状态。理二,,熵驱动原理。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过程从熵的角度来看是从无序到有序程,表面活性剂分子由单个的分子或者是离子缔合成胶态聚合物,是一个熵减,与自发过程中的熵增加的过程看似相反。因此,学者引入了水结构的概念来。液态水是由强氢键连接而成的正四面体型的冰状分子和自由水分子组成的,的非极性分子溶解时,水分子在表面活性剂的碳氢链周围形成有序的“冰山”结构活性剂分子或者离子在形成胶束的过程中,这种有序的“冰山”结构会逐渐地被序的自由水分子。在此过程中,体系的无序状态增加以及熵值也随之增大,于胶束的形成。示意如图 1-1 所示。

效果图,携砂,工作液,压裂


T-0 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常温下DHT-6 and FDHT-0 fracturing- oil d standing for two days at room temp知,随着温度和携砂量的增加速度随之变快,FDHT 系列压油一体化工作液的表观黏度相加,压裂砂的沉降速度有所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的携构使得压裂液具有一定粘弹3-12 可得,FDHT-6 和 FDHT-好的携砂效果,FDHT-6 压裂工作液携砂效果好,压裂砂几工作液体系破胶之后的流体是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斌;柳玉昕;;基于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二氧化碳驱油效果[J];化学工程师;2017年05期

2 李凌峰;;影响物模实验驱油效果的因素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7年05期

3 黄宏度;从烷烃汽相氧化产物直接制备驱油用活性剂——Ⅱ.活性剂吸附性能的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4 袁士义;N. VAN QUY;;注化学剂驱油数值模拟(应用部分)[J];石油学报;1989年03期

5 龙旭;;聚合物驱油动态特征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化工管理;2017年06期

6 闫文华;吴东莹;汪宁宇;;聚合物和二元驱对稠油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当代化工;2017年08期

7 闫文华;吴东莹;汪宁宇;;注入方式对稠油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7年04期

8 任永杰;;水敏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年07期

9 刘尧刚;屈伟平;张俊程;;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盘33-21区块为例[J];甘肃石油和化工;2011年03期

10 王涛;姚约东;李相方;李虎;石俊芳;杨祝华;;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影响因素与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黎娟;乔国安;郝敬华;姜秀萍;周风利;;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陈震;朱维耀;;不同分布模式下范德华力对微观网络模型驱油效果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杨军;张烈辉;熊钰;刘娅;;CO_2埋存与驱油效果优化评价方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4 杨军;张烈辉;熊钰;刘娅;;CO_2埋存与驱油效果优化评价方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袁新强;陈金凤;林春艳;;南二区西部3号站地区CDG驱油效果分析[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梅;方向明;林秀萍;;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过渡带油层驱油效果评价[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建成;李忠正;;木素磺酸盐两性高聚物的合成及驱油效果的评价[A];中国造纸学报2003年增刊——中国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凡华;;利用复杂结构井开采剩余油[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秦国伟;秦文龙;蒲春生;吴飞鹏;高睿;;黏弹驱替液下毛管数对驱油效果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李梅;;聚表剂注入参数优化设计及现场试验效果[A];《采油工程文集》2014年第三辑[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特约记者 肖滋奇 通讯员 张宁;技术升级 驱油增效[N];中国石油报;2018年

2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韦巍;大庆弱碱三元驱试验驱油效果明显[N];中国石油报;2015年

3 薛松 田养林 毕爱文;空气辅助微生物驱油效果显著[N];中国石化报;2003年

4 方文华 胡强;泌124区注聚合物驱油效果显著[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顾永强 解保双;间歇注聚可提高驱油效果[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郑水平 通讯员 杜江涛;让剩余原油“挪挪窝”[N];中国石油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永太;弱凝胶驱油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2 隋军;三元复合体系油水界面张力数量级及动态特征对驱油效果的影响[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3 王广昀;SF菌驱油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4 何金钢;泡沫物理性能表征和泡沫驱油效果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刘新荣;相渗透率改善剂驱油效果的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娇;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研制与应用基础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李滢;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驱油岩石物性变化及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戴振华;胜利油田沾3块微生物室内性能研究和现场驱油效果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4 李梅;高含水期油田CO_2驱油效果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任广明;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室内实验及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6 王继红;定边区块微生物菌种筛选及驱油效果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张向峰;聚表剂组分分离方法及驱油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8 梁书芹;基于有机硅双封端新型驱油用材料设计合成和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9 俞淇竣;界面张力特征对复合驱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贾忠伟;界面张力及乳化油滴对三元复合驱驱油效果的影响[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638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38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7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