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板深51断块沙三3油组储层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6:25
【摘要】:本次研究利用测井、录井、岩芯及油藏动态资料,通过综合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沉积微相研究、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对油田生产开发的影响,以此指导开发后期井网井距的调整。通过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完成了38口井8个小层、17个单砂体的储层对比;剖面中识别出了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水道侧翼、河口坝、远砂坝、湖盆泥五种微相,平面上落实了10个主力砂体面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细分了三级构型单元,识别出单一分流水道、单一河口坝、单一远沙坝、单一水道侧翼4种三级构型单元。通过压汞实验数据了解到,研究区孔隙类型以次生粒间孔主,孔吼类型为低渗细喉型~特低渗微喉型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5~25%区间,渗透率集中在0.5~50×10-3μm2区间,属于中孔低渗~特低渗储层。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水道微相砂体物性相对较好,总体上表现为中孔-低渗的特点,是相对优质储层。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相控制明显,平面上呈扇状展布,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较强。根据单一分流水道和单一河口坝砂体宽度在220~500m之间,所以建议220m作为该区的合理井距。
【图文】:

研究思路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沉积演化规律:确定该沉积时期的物源方向。四、开展该区储层特征研究。1.储层构型研究: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三级构型单元,确定单期砂型,表征单期砂体平面展布特征。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压汞实验为依托,分析研究区沙三 3 油组孔隙结构,空间类型和储层非均质性。.4 研究思路首先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物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该地三 3 油组进行层位划分,层位划分是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开展单井相芯相、测井相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平面相分布特征,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开层构型研究,定性和定量描述砂体的空间形态;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在以上研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开发井距,为油田井网调整提供地质依据(图 0.1)。

断块,油田


距塘沽区不足 10km。长芦油田位于中纬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平均温度在 12℃左右,四季多风。域构造位置位于黄骅坳陷北区海河断层下降盘长芦鼻状构造带上,北隔海河油田相邻,东至滩海,南至板 25~板 7 井一线,,西接板桥凹陷。长芦油田主鼻构造和长芦断层下降盘逆牵引背斜构造两部分组成。长芦上升盘主要包括、塘 36 断块,和位于下降盘的塘 34 断块。截止目前,长芦油田累计探明Ⅲ储量 1322×104t,含油面积 11.2km2,主要含油目的层为沙一段、沙三段。板深 51、板深 51-1 断块,塘 36、塘 34 断块至今未动用。据油层厚度大小、储量丰度、试油、生产等情况,把板深 51 断块作为本次。深 51 断块位于长芦鼻状构造带高部位西北部,是被板深 51 井东断层控制和构造,其内部被板深 51-1 井断层分割成板深 51、板深 51-1 断块,高点埋深 .1)。1993 年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408×104t。1994 年以 400m 井距三角形井,目前该断块共有完钻井 38 口,取芯井 3 口(板深 51 井、长 25-21 井、板深心进尺 63.88m,芯长 63.63m,平均收获率 99.6%,含油芯长 30.12m(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柏闻;;储层非均质性概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7期

2 毕君伟;张巨星;宁松华;张泽慧;冯右伦;;大民屯泥页岩非均质性及对页岩油分布的控制[J];特种油气藏;2014年05期

3 崔景伟;朱如凯;吴松涛;王拓;;致密砂岩层内非均质性及含油下限——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为例[J];石油学报;2013年05期

4 林煜;吴胜和;岳大力;闫军生;李斌;王丽琼;;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精细解剖——以辽河油田曙2-6-6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5 陈欢庆;曹晨;梁淑贤;李佳鸿;;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6 王路;陆梅娟;毕天卓;;高邮凹陷阜三段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2期

7 叶成林;王国勇;何凯;徐中波;;苏里格气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以苏53区块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2期

8 陈全红;李可永;张道锋;金栓联;郭艳琴;庞军刚;袁珍;;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太原组扇三角洲沉积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9 王泽明;鲁宝菊;;大港长芦油田沙三段3油组沉积微相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5期

10 卢松;潘和平;彭曙光;荆进福;;沉积微相和测井相研究及自动识别系统——以曲流河环境沉积为例[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秀鹏;三角洲沉积体系地震沉积学及其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焕琦;渤中34-1油田明化镇组下段主力小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陈琼;陇东某区长6_3砂体结构与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3 王喜冬;港中地区浅层油气藏综合评价及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魏超;延长油田河庄区长2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代金龙;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5年

6 彭冲;庄73区长3稳产技术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7 王宝萍;靖边王渠则区延安组延9油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8 朱红英;黄金带油田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9 顾霜霜;港北地区储层AVO异常响应特征分析[D];长江大学;2013年

10 米冬玲;萨北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部构型及剩余油预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8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48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6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