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热体制及岩石圈动力演化初探
【图文】: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km~220km、300km ~350km,其中~220km 岩石圈厚度的前半球(南非、澳大利亚、南美等克拉通),>300km 稳定克拉盾,西伯利亚地台,西非克拉通 )(Artemieva et al.,2001, 20033;Michaut et al.,2007)。全球破坏克拉通具有相对较薄的岩石外,一些存在岩石圈部分减薄的克拉通,岩石圈厚度一般小150km。究的结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破坏克拉通的热圈发生减薄克拉通之间存在的差异?岩石圈减薄≠破坏,,岩
图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完成的工作量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前往长庆油田、延长油田收集资料及岩心、岩屑样品 100 研究区野外露头样品,进行了岩石生热率、岩石热导率、镜质体反射率、裂试分析;收集及调研了全球克拉通及鄂尔多斯盆地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各类参篇;模拟了鄂尔多斯盆地 20 余口井不同层位的的热演化史、不同构造单元品演化路径;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构造单元中~新生代地温场恢复、热史石圈厚度、岩石圈热结构的计算模拟工作,包括一维热结构-流变结构计算点绘制了与论文有关的图件 70 余幅。表 1-2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序号 项目类型 数量1 文献调研 300余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世豪;陈永顺;;利用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6期
2 赵俊峰;刘池洋;Nigel MOUNTNEY;芦建军;曹冀龙;杨瑶;薛锐;;吕梁山隆升时限与演化过程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10期
3 黄方;何丽娟;吴庆举;;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热结构特征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10期
4 段永红;刘保金;赵金仁;刘保峰;张成科;潘素珍;林吉焱;郭文斌;;华北构造区岩石圈二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来自盐城-包头深地震测深剖面的约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5 李建星;刘池洋;岳乐平;王建强;;吕梁山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探讨[J];中国地质;2015年04期
6 左银辉;李佳蔚;李文正;郝情情;;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热”岩石圈厚度演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4期
7 任星民;朱文斌;朱晓青;王玺;罗梦;;山西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年04期
8 任战利;崔军平;郭科;田涛;李浩;王维;杨鹏;曹展鹏;;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抬升期次及过程的裂变径迹分析[J];科学通报;2015年14期
9 王谦身;滕吉文;张永谦;皮娇龙;;鄂尔多斯—中秦岭—四川东部的重力异常场与深部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2期
10 邱楠生;左银辉;常健;许威;朱传庆;;中国东西部典型盆地中—新生代热体制对比[J];地学前缘;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红格;李琼;;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裂变径迹差异升降特点[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雷盼盼;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及其对奥陶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5年
2 乔建新;伊盟隆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效应[D];西北大学;2013年
3 于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热演化史及其与多种能源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孙建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天然气成藏效应[D];西北大学;2008年
5 张盛;鄂尔多斯盆地古地温演化与多种能源矿产关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49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4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