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极端环境下天然气井用HP-13Cr不锈钢腐蚀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21:45
【摘要】:HP-13Cr不锈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良好的耐CO_2腐蚀性,现已被广泛的应用到超深、超高温、超高盐浓度的极端环境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中。然而在油气井运行的初期,30%的不锈钢油管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甚至断裂。本文首先从热力学的角度对不锈钢油管的腐蚀机理进行初步的阐述,然后分别从酸化的影响、壁面剪切力的影响两个方面开展了HP-13Cr不锈钢在极端环境下腐蚀的基础理论研究,最后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实验方法。绘制HP-13Cr不锈钢在极端环境下的E-pH图,并通过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分析标记其腐蚀在E-pH图上所处的区域。结果表明,Fe-Cr-H_2O-Cl~--CO_2五元体系的E-pH图可以通过Fe-Cr-H_2O,Fe-Cr-Cl~-和Fe-Cr-CO_2体系的E-pH图的叠加获得,HP-13Cr不锈钢在极端环境下的E-pH图可以分为免疫区、腐蚀区、钝化区和腐蚀钝化模糊区。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免疫区和钝化区的面积减小,腐蚀区和腐蚀钝化模糊区的面积增大。HP-13Cr不锈钢在极端环境下的腐蚀处在钝化区,钝化膜由Cr_2O_3和Cr(OH)_3构成,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稳定氧化物Cr_2O_3的含量减少,不稳定氧化物Cr(OH)_3的含量增加,钝化膜的耐蚀性降低。通过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并结合表面分析,系统的研究了酸化过程对HP-13Cr不锈钢及接头缝隙在极端环境下腐蚀机制的影响。无论HP-13Cr不锈钢在鲜酸酸化、残酸反排和产出水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鲜酸酸化和残酸反排之间的协同作用源于不锈钢表面铜膜下的闭塞电池作用,铜膜阻碍了金属离子的向外扩散,金属离子在铜膜下水解产生大量的H~+,进而加速了金属的溶解。酸化和产出水之间的协同作用源于不锈钢酸化后表面铜膜的粗糙度增加,酸化后表面流态的变化,使得壁面剪切力增加,铜膜在壁面剪切力的作用下遭到破坏,侵蚀性溶液透过疏松的膜层扩散到基体,结果加速金属的溶解。以高温高压反应釜和旋转笼为基础,设计凸台式异型电极,并改变异型电极距离中心轴的距离来实现各异型面不同的壁面剪切力,进而提高实验效率。通过流体计算动力学模型和失重加以印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异型电极均匀摆放时,各电极周围的流场互不影响,同时凸台式异型电极的各异型面的壁面剪切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每个面均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分析。因此,凸台式电极可有效的提高实验效率数倍,也印证了材料基因组计划中“高通量实验方法的设计”这一概念。通过高温高压电化学测试并结合钝化膜的力学性能的分析,系统的研究了壁面剪切力对HP-13Cr不锈钢在极端环境下腐蚀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HP-13Cr不锈钢钝化膜由晶态的Cr_2O_3和非晶态的Cr(OH)_3组成,其中Cr_2O_3由电迁移控制,Cr(OH)_3由溶解-再沉积过程控制,壁面剪切力影响了其中的溶解-再沉积过程,导致钝化膜变薄,非晶态的Cr(OH)_3的比例增多。随之Cr_2O_3/Cr(OH)_3(s)的相界跟缺陷密度增加,点腐蚀在缺陷处更容易发生。另外,壁面剪切力改变了点蚀坑内的流态,形成涡流,使得点蚀由浅碟形变成深孔形。同时壁面剪切力加速了均匀腐蚀的速率,点蚀坑表现出更深的绝对深度。因此,壁面剪切力促进了点蚀沿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同时生长。
【图文】:

研究环境,CO2腐蚀,学者,马氏体不锈钢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极端环境下的腐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CO2腐蚀的问题。针对 CO2-Cl-环境下油管的腐蚀的研究,前人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受制于实际工况和检测手段,国内外的学者们的研究均未涉及到极端环境(图 1.1)[5-10],并且关于新型马氏体不锈钢 HP-13Cr 不锈钢的研究也鲜有报道。但是学者们在 CO2腐蚀领域的研究依然值得借鉴。

曲线,腐蚀速率,曲线,石油天然气工业


分压是(PCO2)影响 CO2腐蚀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当 PCO2较高的 CO2含量增加,从而导致碳酸的浓度增高,氢离子浓度必然也会增大。目前,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往往也把 PCO2作为判断腐蚀低碳钢或者是低合金高强钢而言,当 PCO2大于 0.021MPa 时,腐蚀于 0.21MPa 时,腐蚀为严重腐蚀。Waard[19]等人对上述的腐蚀规律出 PCO2与腐蚀速率的公式(1.29)。corr为腐蚀速率,单位为 mm/a。C 与温度的公式(1.30)。VPCcorrCO 2lg0.671lgTC1710 5. 5 图 1.2 温度与腐蚀速率的曲线Fig.1.2 Effecrt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rrosion rat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9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葳;;匍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年02期

2 ;被误解的蟑螂[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6年12期

3 张雪莲;;川藏高原花卉:极端环境下的绽放[J];人与自然;2017年07期

4 张文生,张晓梅;极端环境地区药用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04期

5 唐庆凤;;开发利用大西北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作用和意义[J];干旱区研究;1988年01期

6 欣雨;吐鲁番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研究简报[J];干旱区研究;1989年03期

7 裴克山;极端环境下的生命[J];飞碟探索;1997年05期

8 唐代兴;;从发展到生存:极端环境灾害的伦理检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马文会;;极端环境下的生命[J];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23期

10 肖汝炽;;极端环境中的生命[J];致富天地;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登义;;人类在极端环境气象中的适应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秦蕴珊;;深海极端环境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赵阳;杨延格;张涛;王福会;;超级13Cr不锈钢在极端环境下氧化膜形成的热力学研究[A];201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4 李学禹;陆嘉惠;;新疆极端环境的植物种质资源及其保护[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李家春;;海洋工程中极端环境事件的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建国;刘伟;;极端环境微藻与社会持续发展[A];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刘建国;刘伟;;极端环境微藻与社会持续发展[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8 刘莉;陈炜;;芝田硫化叶菌新型α-淀粉酶基因工程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韩壮;方清建;;深海放线菌Nocardiopsis sp.CS001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16年

10 张堰铭;张知彬;魏万红;曹伊凡;;高原鼠兔行为进化及其对高寒极端环境的适应[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星河;《太空旅客》:极端环境下的思想实验[N];文艺报;2017年

2 王艳萍;超高温极端环境力学测试系统:推进创新技术国际标准化进程[N];中国建材报;2017年

3 实习生 石瑜;吴书香:从与极端环境的对抗中冲出来[N];中国青年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常丽君;硅锗联手,视极端环境为平常条件[N];科技日报;2010年

5 刘志勇 译;可适用极端环境的新型服务器[N];网络世界;2013年

6 刘莉;体验“极端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7 万仁美;西藏极端环境彰显玉柴真技术真服务[N];中国工业报;2013年

8 孙文振;极端环境下人体反应因基因而异[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林子;探寻极端环境下的生命耐力[N];中国商报;2003年

10 通讯员 姚桂艳 本报记者 陈瑜;“把脉”极端环境下的材料性能[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阳;极端环境下天然气井用HP-13Cr不锈钢腐蚀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2 李世伦;深海超临界高温高压极端环境模拟与监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夏占峰;新疆极端环境放线菌多相分类及抑菌活性物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黄凤鸣;血管紧张素Ⅱ与H7N9疾病的相关分析以及南极极端环境表型、基因型的相关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陈洪生;极端环境下自组织网络的拓扑控制与连通恢复[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罗耀;基于超阈法的海洋工程极端环境条件重现期值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郑忠双;极端环境下海洋结构物随机响应分析及动力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俊豪;高G极端环境对骨组织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2 冒小文;高原高寒极端环境下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赵泽孝;极端环境下某些细菌的分离及多相分类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胡靖;传统多相分类及高通量测序结合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进化[D];浙江大学;2016年

5 孙栋;高盐极端环境土壤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一个新的淀粉酶基因的克隆[D];广西大学;2005年

6 侯继伟;深海极端环境模拟平台电液比例压力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程梦洁;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方法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赵茂鑫;极端环境中低温微生物的筛选分离及一株高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放线菌的菌种鉴定[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9 古宗敏;商用空气源热泵机组极端环境气温下运行性能分析及系统改进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10 冯先富;极端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19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519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