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丛式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0:43
【摘要】:丛式井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新井型,具有节省空间、投资成本低、见效快、易管理、控气面积大等特点,使得其在煤层气开采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利用丛式井开发煤层气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丛式井井眼轨道的设计,井眼轨道设计的好坏关系到钻井质量好坏、钻井成本大小、钻井周期的长短,以及施工的难易程度等。由于丛式井需要在一个钻井平台上布置多口井,因此丛式井的井口与对应靶点的匹配也是丛式井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研究丛式井井眼轨道设计及其井口-靶点匹配对于指导利用丛式井进行煤层气高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丛式井轨道设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分为丛式井靶点以上的影响因素及靶点以下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在分析影响因素之上,根据二维及三维井眼轨道的基本计算模型,以造斜点深度、井眼曲率和井斜角等为约束条件,以井眼轨道长度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二维及三维井眼轨道最优化模型以及基于虚拟靶点的三维井眼轨道最优化模型。根据最优化理论对所建立的最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所得结果较常规井眼轨道设计具有更短的井眼轨道长度及较低的井斜角和井眼曲率。针对利用丛式井进行工厂化作业过程中的井口-靶点匹配问题建立了匹配优化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匹配流程;最后,针对利用常规丛式井开发煤层气过程中钻井平台下方存在“死气区”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勺形井眼轨道进行煤层气的开发,从而提高钻井平台下方煤层气的动用量,实现煤层气的高效低成本开发。
【图文】:

水平段,产气量,方位,夹角


基质孔隙的渗透率通常很低,而裂缝的渗透率通常比较大,是煤层体运移的主要渗流通道。煤储层内裂缝发育的方位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沿着发育方向的渗透率通常是其它方向的几倍到十几倍[26],因此水平段方位在沿直于裂缝方向钻井时能够沟通这些裂缝,促进煤层气向井筒的运移,从而增层气的产量。数值模拟方面,取水平段长 800m,水平段方位分别设置为与最大渗透率方裂缝发育方向)呈 0°、30°、45°、60°和 90°,模拟生产 10 年,累产气图 2.1 所示。从图 2.1 可以看出当水平段方位与最大渗透率方向垂直时累产气大,这是因为此时水平段能够很好地沟通裂缝,从而促进气体向井筒运移;平段方位与最大渗透率方向呈 60°时,累产气量与垂直最大渗透方向时十分;之后随着水平段方位与最大渗透率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小,累产气量也逐渐;当水平段方位平行于最大渗透率方向时,累产气量最小。因此,从累产气看,将水平段方位设置为与最大渗透率方向呈 60°~90°比较好。

产气量,增幅


水平段长度分别设置为 600m、800m、1000m、1200m 和 1400m,,模拟生产 10 年,累产气量如图2.2 所示。从图 2.2 可以看出随着水平段长度从 600m 增加到 1400m,累产气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且水平段长度从 600m 增加到 800m 与从 800m 增加到 1000m 时累产气量的增幅减小了,而水平段长度再往上增加后累产气量的增幅并未有非常大的减小,但考虑到随着水平段长度的增加,施工难度及施工成本将成倍增加,并且施工设备的钻井能力也限制着水平段长度的继续增加。因此,在考虑单井产量的时候也应充分考虑单位成本效益。综合来讲,水平段的长度并不是越长越好,在设计水平段长度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设计出符合高效低成本开发的水平段长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24;TE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乐启;郭鹏;姚良秀;;老168丛式井组优快钻井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1期

2 时刚;丛式井新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0年01期

3 杨录;利用丛式井技术 整体开发沈阳油田[J];石油钻采工艺;1988年05期

4 邹正;论发展我国陆上定向井丛式井钻机的必要性[J];石油机械;1989年05期

5 张连山;丛式井钻机简介[J];石油机械;1989年07期

6 吴学勤;ZJ45D丛式井钻机通过部级鉴定[J];石油机械;1989年08期

7 马耀忠,刘昕;丛式井移动式修井井架[J];石油机械;1989年10期

8 段玉廷;丛式井地下空间位置计算[J];石油钻采工艺;1989年03期

9 王寿增,周青录,李宏昌,申率;羊三木丛式井组[J];石油钻采工艺;1989年06期

10 欧阳植颖;吕素如;;大民屯断块丛式井钻井技术[J];天然气工业;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军;杨建雨;窦武;杨波;仝世伟;;煤层气丛式井高耐磨分段扶正防偏磨工艺研究与应用[A];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张悦;金丽;崔海清;吕素萍;刘丽;;丛式井集油环温降压降的数值计算[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3 路学忠;尹伟;;定向井(丛式井)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4 李云峰;;沁水盆地煤层气钻井技术[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5 吕利强;;煤层气定向井的施工工艺[A];全国煤炭地质钻探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鲍清英;张义;何伟平;石慧宁;;韩城地区煤层气井空气螺杆定向钻井工艺技术优化[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一兵;孙平;任源丰;鲜保安;张继东;;沁水煤层气田开发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董晓燕 通讯员 姜延龄 杨光;技术升级释放施工动能[N];中国石油报;2017年

2 特约记者 何宏芳 通讯员 黄英先 贺金丽;规模推进丛式井组生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3 夏子辉 李立 叶德光;丛式井保坪北油田8年稳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杨文礼 通讯员 李国虎;一山俩“猛虎”双双冲甲级[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姬玉平;陕北“丛式井”高唱信天游[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特约记者 李传富;丹浅001—6丛式井组投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特约记者 王振江 马立玫;丛式井钻探走进白洋淀[N];中国石油报;2006年

8 通讯员 武立平 贾增强;苏里格丛式井钻井提速效果好[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王金法 徐红梅 宋民;胜利完成国内最大海油陆采丛式井组[N];中国石化报;2003年

10 通讯员 李江辉 梁子波;海洋陆采丛式井组垦东12平台四号岛完钻[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扬;基于电磁感应的丛式井防碰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王瑞杰;煤层气丛式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3 闫鸽;六盘水地区钟1-10-X8煤层气丛式井钻井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

4 税丰收;Q油田丛式井组撬装式产液计量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5 王冠;丛式井组开窗技术研究及在杜212区块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6 蒲文学;丛式井组防碰优化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7 焦文夫;丛式井组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8 贾朝霞;丛式井平台布置优化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9 初众;丛式井上部竖直井段套管周围磁场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10 张悦;丛式井集油环温降、压降的数值计算[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52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52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a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