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阳道峁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1:24
【摘要】:阳道峁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中部,是整个鄂尔多斯的重要油气产区之一,研究区内含油层系主要为长6储层。随着建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注采不对应、含水上升快、注水界限难以确定等,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储层的全面认识,因而需进一步对长6储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建立储层分类评价的标准,该项研究对该区长6储层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依据地层划分原则,对研究区长6层段进行精细小层划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沉积微相类型,认为研究区长6期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对长6储层“四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解释模型,最后确定储层物性下限,并建立了有效储层测井识别标准。通过岩心观察及各类实验分析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岩性主要以灰色细粒、中-细粒长石砂岩,填隙物主要包括绿泥石、铁方解石、浊沸石、硅质及长石质,其中绿泥石含量最高。孔隙类型主要为长石溶孔,其次为粒间孔,喉道类型以片状为主。微观孔隙特征整体表现为孔喉细小、分选中等,储集性能较好,但渗流能力较差,属于特小孔道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四种类型,其中胶结作用最为普遍,其成岩演化主体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通过油水相渗实验分析表明,由于长6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油水两相共渗区较窄。在真实砂岩模型渗流实验中,油驱水主要受驱替压力、孔隙类型和孔喉半径控制,水驱油过程中主要以活塞式驱油方式为主,最终驱油效率平均为42.9%,其驱油效率主要受注入压力、注入倍数及孔喉非均质性综合影响。对长6储层的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储层非均质性中等。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结合沉积及储层特征,建立了阳道峁区长6储层分类评价的标准,并将储层由好至差依次分为Ⅰ~Ⅳ类,长6储层主要以Ⅱ类和Ⅲ类为主,Ⅰ类主要发育在长6_1及长6_2小层中;从平面上看,Ⅰ类、Ⅱ类储层一般分布于砂体厚度较大且连通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部位;Ⅲ类、Ⅳ类储层分布在砂体较薄且靠近分流间湾地带。
【图文】:

技术路线图,研究思路,主要工作,统计表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标志层,延长组


10 2-2 研究区延长组 K4、K3、K2 标志层特征和骨架井网选择岩心、录井、测井资料齐全的井作为标准井,依井地层划分,在将各口井在纵横向上连成剖面,建立的骨架井网。通过相互对比,,确认地层划分的合理性制全区的对比标准。了 8 条标准剖面作为研究区长 6 储层小层对比的骨方向 6 条,近西-东方向 2 条。果方法与步骤,将本区长 6 段划分为长 61、长 62、长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言杰;柳少波;朱如凯;刘可禹;唐振兴;姜林;;致密油流动孔隙度下限——高压压汞技术在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四段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5期

2 王欣;齐梅;胡永乐;邱勇松;;高压压汞法结合分形理论分析页岩孔隙结构[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年02期

3 王振华;陈刚;李书恒;章辉若;黄得顺;杨甫;雷盼盼;刘小伸;;核磁共振岩心实验分析在低孔渗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6期

4 郑可;徐怀民;陈建文;王永宏;;低渗储层可动流体核磁共振研究[J];现代地质;2013年03期

5 全洪慧;朱玉双;张洪军;李莉;邵飞;张章;;储层孔隙结构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6期

6 解伟;张创;孙卫;仝敏波;;恒速压汞技术在长2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1年05期

7 高永利;张志国;;恒速压汞技术定量评价低渗透砂岩孔喉结构差异性[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4期

8 曾洪流;;地震沉积学在中国:回顾和展望[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9 高辉;解伟;杨建鹏;张创;孙卫;;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2期

10 王翊超;王怀忠;李炼民;于新;庄红妹;;恒速压汞技术在大港油田孔南储层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新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袁珍;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油气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杨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及含油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保胜;姬塬油田长2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庞强;安塞油田沿河湾区块长8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刘力鹏;延长新安边油田储层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4 李珊;胡尖山地区长7储层孔隙结构与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孔祥超;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_1沉积相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王振川;胡尖山油田安83井区长7地质模型建立[D];西北大学;2012年

7 马尚伟;鄂尔多斯盆地中山川油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沉积相及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12年

8 刘犟;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延10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东;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延长组长6储层评价[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10 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长8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4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64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