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23:10
【摘要】:川东南地区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海相碎屑岩的油气勘探潜力近期得到有力证实,该区志留系小河坝组地层作为重要的砂岩储集层,开展储层特征、成因方面的研究,对下一步工作的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论文在地质学、沉积学及岩石学等理论基础上,以实地野外剖面实测资料为依托,以物性测试、薄片鉴定、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小河坝组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演化序列,并从沉积及成岩角度综合分析了小河坝组储层的形成机制。结合宏观露头,从微观角度对储集岩石进行了分类,利用测试分析数据,揭示了孔隙结构的相关特征,并划分了储集空间类型。小河坝组储层整体上孔喉较细小,低至特低孔是其储集空间的首要特征。镜下观察认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占了较大比重,且填隙物中泥质相对于其他胶结物(硅质,碳酸盐等)具有显著偏高的特点。储集孔隙中,次生孔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微米级粒间溶蚀微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总体上,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小河坝组主要发育机械压实、胶结及溶蚀等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为破坏性成岩作用;粘土杂基胶结物内部发育大量的溶蚀微孔和晶间微孔,为储集空间做出主要贡献,是保持性成岩作用;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及部分岩屑的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进行了改造,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微孔,进一步改善了储集物性,是主要的加强性成岩作用。研究区小河坝组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受多个因素控制:首先沉积环境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决定了岩石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本区优质储层多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以及砂坝与分流间湾的过渡带;其次成岩作用是最关键的控制因素,决定着储层孔隙次生改造程度,尤其是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次生改造、储层物性改善有着积极作用。此外,研究区砂岩整体泥质杂基含量较高,粘土杂基中发育大量的粒间微孔和晶间微孔,为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储集空间。
【图文】:

构造形态,构造单元划分,四川盆地


构造分区:III1:川东高陡褶皱带;III2:川南低陡褶皱带;III3:川中平缓褶皱带;III4:川西南低陡缓褶带;III5:川西坳陷带;III6:龙门山冲断褶皱带;III7:米仓山台缘凸起;III8:大巴山冲断褶皱带;III9:八面山断褶带;III10:娄山断褶带峨眉山;III11:峨眉山、凉山块断带;III12:西昌坳陷图 2-1 四川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施泽进 等,2014)周大志(2010)认为,位于黔中隆起北缘的一部分坳陷(集中在北部)以及赤水和綦江 天堂坝区块基本构成了四川东南部的区域,总体上,其处于四川东部的高褶带西侧一带。胡明(2005)和李乐(2004)表示,位于泸洲南部的构造带主要受到了娄山断层以及褶皱的控制,其中尤其以长垣坝的构造带(断裂,位于东西方向)为最特殊,穹隆背斜是其组成的基本单元,特点是呈串珠状的组合。位于华蓥山的断层褶皱带往西南方向前进,可见到四川东南部的背斜群比较发育,,以扫帚状形态为主要特征。其南部的构造不明显,相对较低,基本表现为丘状以及膝状等构造;北半段的构造相对而言更为强烈,三叠系地层主要在其轴部比较常见,构造形态主要是狭长梳状(李秋芬,2013;赵正望,2005)。印支以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于整个四川盆地的构造以及演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前者使构造应力由张应力逐渐向压扭应力转变,形成了其早期构造方面

陆内碰撞,加里东期,块体,郁南运动


成都理工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四川东南部地区也参与了相同的演化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早、晚古生代以及中新生代(秦华等,2016)。该地区的构造方面的特征与加里东运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郁南运动的影响时期主要在晚寒武世 早奥陶世,在早期华南洋贯穿在扬子以及华南陆块之间,受该运动的作用,在南北方向上,图中的云开地块与桂滇 北越地块相互冲撞,最终造成了褶皱(主要处于大瑶山以及大明山)的形成(郝义等,2010);从南到北,都匀运动(主要作用在中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期)导致了湘桂乃至桂滇-北越地块与扬子地块聚拢(金宠等,2012);最后,广西运动(主要作用在志留系末期)进一步的导致了华南造山带的形成,其间华夏以及扬子板块互相结合(夏树芳,1978)。综上,从南到北的方向上,盆地性质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加里东的Ⅰ幕,即郁南运动,以及之后持续的加里东造山运动,最后造成了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形成(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忠安;郑荣才;王亮;梁西文;;渝东涪陵地区大安寨段页岩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4年02期

2 施泽进;夏文谦;王勇;田雪松;王长城;;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特征及识别[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3 黄思静;兰叶芳;黄可可;吕杰;;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晶洞充填物特征与热液活动记录[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4 王正和;谭钦银;何利;程锦翔;王瑞华;;川东南-黔北志留系石牛栏组沉积与层序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年04期

5 黄思静;潘小强;吕杰;齐世超;黄可可;兰叶芳;王春梅;;川西栖霞组的热液白云化作用及其后的倒退溶解——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郭欣欣;刘立;曲希玉;蒙启安;宋土顺;于淼;;碱性地层水对火山碎屑岩改造作用的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3期

7 金宠;陈安清;楼章华;李三忠;;黔南坳陷构造运动与流体响应及油气保存[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10期

8 朱志军;陈洪德;;川东南地区早志留世晚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分析[J];中国地质;2012年01期

9 操应长;葸克来;王健;远光辉;杨田;;砂岩机械压实与物性演化成岩模拟实验初探[J];现代地质;2011年06期

10 黄思静;吕杰;兰叶芳;黄可可;王春梅;;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白云岩/石的主要结构类型——兼论其与川东北上二叠统—三叠系白云岩/石的差异[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大康;朱筱敏;王昭明;赵澄林;;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次生孔隙形成期次与溶蚀机理探讨[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恳恳;中上扬子及其东南缘中奥陶世—早志留世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2 古娜;蜀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志军;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勇;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小俊;川东南地区复杂储层识别及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傅饶;川西北茅口组沉积相特征及白云岩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炳光;重庆沥濞峡三叠系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胡修权;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分析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大志;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层序地层、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汪建辉;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涌泉;川东北礁滩气藏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李乐;川南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构造解析[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2673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3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