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大民屯凹陷沈161块油水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3:45
【摘要】:本论文通过调研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沈161块精细油藏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地球物理学科与地质学科有关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钻井、岩心、测井、录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深入地进行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沈161块精细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研究区沈161块工区圈闭的含油面积约为4.0km2,其中地质储量的实际探明量约为471×104t,可采储量大于100×104t,其标定采收率为23.35%。储层的埋深为2400~2900m,其油藏类型为典型的构造-岩性型油气藏。油层垂向、水平向生产不足,断块开采程度低,仅为探明储量的13.0%。本区研究层位为沙三二段,可由下至上分为沙三二段的I、II、III、IV四个油层组。该区构造低部位有变厚趋势,储层的砂岩成分主要为陆源碎屑。其类型繁多,主要包含砾状和含砾状砂岩、砂砾岩、粗砂、中砂、细砂与粉砂岩。储层的非均质性较为严重,其孔隙主要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溶蚀孔隙为辅。以工区的一系列测、录井资料和试油、岩心分析等资料为研究基础,分析与研究沈161区块沙三二段储层的四性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和验证,在本工区储层内的流体识别方法上选用电阻率与孔隙度测井值交会法、深浅电阻率差异法、Rt/Rs与Rt交会法进行流体识别效果较好,并利用这些方法建立流体性质解释标准。经过一系列研究验证对比最终得到工区储层的孔隙度最低限度值为7.5%,储层渗透率最低限度值为5m D,含油饱和度最低限度值为41%。再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公式和油水层解释标准对开发井进行分析和比对,有效识别储层流体性质,得到沈161块储层流体分布情况。通过对单井进行储层流体识别,发现建立的识别方法较准确。进而建立流体识别剖面,在平面及纵向对流体分布进行直观评价。最后再以已研究的储层特性、四性关系和已总结油水分布规律确定影响储层油水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图文】:

技术路线图,油水分布,油水层,主控因素


前 言(6)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合理的测井解释模型识别油水层,选用合适油水识别方法,明确油水分布规律,结合储层特征,,分析油水分布主控因素;0.3.2 技术路线以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油藏工程等为基础研究理论支撑,充分利用研究区域内有关石油地质开发方面的前人研究成果与理论,再以计算机技术手段为辅,综合应用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及动态资料等,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测井解释等,研究沈 161 块的地层特征、储层特征、沉积特征、构造特征,建立测井解释模板,以多种方式识别油水层、确定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并结合研究内容及生产资料,确定工区油水分布规律,最终明确影响工区油水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等(图 0.1)。

构造区,坳陷,冲击扇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凹陷位于辽河盆地,辽河盆地我国辽宁省中南部地区,形状接方向上分别与千山山脉、医巫闾山、辽河湾海域、法库-康平面积分别为 1.24×104km2、1.31x104km2面积大约为 2.55x104km宁省新民县,处于背斜构造带以北,面积约为 46km2。质概况地处于渤海湾盆地东北方向,属于典型的晚中、新生代时期发育,西靠燕山褶皱带。盆地横向上看大致呈北东向伸展,面积为 总共可以分为 7 个二级构造,依次是东部、西部凸起,东部、陷(图 1.1)。辽河盆地的组成岩性较为复杂,主要有侵入岩积岩。沉积方面,辽河坳陷主要为湖泊与冲击扇沉积为主。大三角洲、三角洲、河流、湖泊、冲击扇及部分水下扇沉积。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鹏佶;柳成志;颜康;张继伟;;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地震相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4年04期

2 陈木银;冯春珍;文晓峰;孙环宇;杨映洲;陈龙;;某油田长3低渗透率低电阻率油层分析与识别方法[J];测井技术;2014年03期

3 陶佳丽;秦启荣;林军;袁述武;李伟伟;邓晨;;克拉玛依油田J_1b~5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模型[J];断块油气田;2013年05期

4 李梅;赖强;黄科;刘兴刚;金燕;;低孔低渗碎屑岩储层流体性质测井识别技术——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3年06期

5 付黎明;;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技术及分布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9期

6 李春林;郭鹏;任德生;;大民屯凹陷构造应力场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年06期

7 李长政;孙卫;任大忠;周树勋;王秀娟;;华庆地区长8_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2年04期

8 周传臣;张景军;柳成志;王丹;李慧;;辽河盆地齐3-17-5块微幅度构造成因研究及其对区块开发的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19期

9 赵利杰;蒋有录;刘华;庞玉茂;;饶阳凹陷留西—留北地区新近系地层水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10 范宜仁;李真;李虎;沈全意;刘智中;曾利刚;;酒东营尔凹陷储层流体识别技术[J];测井技术;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建华;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74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4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