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考虑宏细观缺陷的页岩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1:30
【摘要】:页岩本构关系既是对页岩力学性质的描述,又是页岩压裂改造的理论依据。页岩包含大量的微裂隙、裂缝、层理等宏细观缺陷,缺陷影响着页岩的力学性质,因此构建页岩本构模型需对宏细观缺陷加以考虑。本文通过三轴压缩实验和ABAQU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了细宏观缺陷对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依据岩石力学理论基础建立了考虑细宏观缺陷的页岩损伤本构模型。本文研究成果如下:(1)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细观损伤处易发生应力集中现象;细观损伤的存在影响着岩样的破坏形式;随着细观损伤的数目从0增加到20,破裂压力从18.04MPa减小到15.36MPa,即岩石更易发生破坏。(2)页岩三轴压缩实验结果显示:当裂缝深度从0mm增加到12.5mm时,对应的页岩峰值压力从106.2MPa减小到72.3MPa;当裂缝条数从1条增加到4条时,峰值压力从85.5MPa减小到70MPa;页岩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随着角度增大呈现出凹形变化的规律,45°裂缝对应的峰值应力最小,其值为85.5MPa;随着裂缝填充物(方解石)百分比的增加,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力变化呈现为凹形,即先减小再增加,在含量为50%时值最小,其值为85MPa;通过对页岩压后的照片进行研究,发现样品主要发生剪切破坏,并且破裂面与裂缝角度有关。(3)假设岩石微元强度服从韦伯分布,并以莫尔库伦准则表示微元强度,推导细观损伤变量;根据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推导出单轴压缩的宏观损伤变量,再对宏、细观损伤变量进行耦合,最终得到单轴压缩载荷下的考虑宏细观缺陷的页岩损伤本构模型,将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单轴压缩模型是正确的。(4)结合三轴实验数据,通过引入实测应力、实测应变推导细观损伤变量表达式,根据裂隙岩体的等效柔度矩阵与完整岩样的柔度矩阵推导出三轴压缩下的宏观损伤变量表达式,依据Lemaitre应变等价性原理推导出耦合宏细观缺陷的损伤变量表达式,最终建立三轴压缩载荷下考虑宏细观缺陷的页岩损伤本构模型,将三轴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与实验曲线对比,发现二者吻合较好,并通过分析裂缝深度、角度、条数对峰值应力的影响规律,发现该规律与实验结果相同,从而可说明所建立本构模型的正确性。
【图文】:

页岩气,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各国已经加速了对非常规能源资料分析到,页岩气资源将会在未来成为一种主流的非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使得美国页岩气进入商业开发阶光[1-2]。天然气作为一种经济环保的能源,受到大家关球探明的页岩气可采资源总地质储量为 6.15×106亿方.35×105亿方。我国页岩气资源量丰富,页岩气的快速开大的战略意义。从 EIA 的预测结果得知,预计在 203104亿方[3]。对页岩气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在地质条件方面,中国国海相页岩的特点是成熟度高并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大、成熟度低,因此美国关于页岩气的开采经验和技术页岩气开采当中,现在本国关于页岩气的开采正面临着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前进。中国页岩气的生产始×108方,预计在 2020 年中国页岩气的开采量将会达 气在我国能源方面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4]。

几何特征,边界条件,三轴压缩实验,数值模拟方法


添加不同倾角、不同深度、不同条对其进行三轴压缩实验,分析宏观学性质的影响型的建立赋予不同的细观缺陷难以统计,而,因此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细观缺单轴压缩载荷下力学性质的影响,寸的大小依据文献[70]进行建立,,分,每个网格的边长为 1mm 的正方条件为:仅仅允许在垂直方向上运,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实验的真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和泽康;马传明;周爱国;刘存富;蔡鹤生;李小倩;刘运德;方玲;;页岩气勘探开发中水土环境污染的同位素技术[J];地质学报;2015年S1期

2 秦佳;张威;刘晶;冯明溪;廖莹;陈弘;;美国页岩气开发状况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年04期

3 ;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开发形成关键技术体系[J];录井工程;2019年02期

4 ;我国页岩气开采为何难[J];油气地球物理;2019年03期

5 张锋;;能源集团页岩气产业发展研究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13期

6 敖]溔;赵仁勇;;关于完善重庆页岩气产业链的几点建议[J];新重庆;2013年03期

7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三步走模式[J];江汉石油科技;2013年04期

8 ;页岩气3-4月份部分项目进展汇总[J];气体分离;2017年02期

9 ;贾承造:页岩气要大干不要快上[J];气体分离;2012年02期

10 郭玉志;;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发布主攻勘探开发[J];气体分离;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樊伟鹏;姚军;孙海;樊冬艳;;考虑不同尺度裂缝的页岩气耦合流动模型[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刘秋菊;;我国页岩气开发的环境法律规制探析[A];湖北省法学会法经济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摘要集[C];2017年

3 崔永强;;页岩气成因及页岩气工业[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专题42: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43:地球化学进展[C];2017年

4 陈卫东;;页岩气招标已过两轮 民企仍在“打酱油”[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5 薛莲;白如栻;刘琦;吕如卉;;页岩气产业发展和环境影响评估的现状和启示[A];《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8年

6 黄毅;张树东;杨小兵;;测井信息在页岩气水平井评价中的应用[A];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7 李季;;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水资源保护问题及技术发展建议[A];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付斌;;浅析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A];2016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9 金庆花;张大权;翟刚毅;;关于推进我国页岩气跨越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孟庆芬;张思梦;孟帅;黄晓伟;梅海;;微生物烃检测技术在四川盆地页岩气“甜点”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立 吴昊;创新奠定“功勋井”地位[N];中国矿业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刘艾瑛;科技破解“甜点区”密码[N];中国矿业报;2016年

3 记者 王少勇;我国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页岩气油气调查获重大突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孙书博;北美:盈利提升活力增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顾定槐;“新钻11国”将引领亚洲发展[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思远;坐拥资源,命运何以大不同[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庞晓华;加石化业深受页岩气革命滞后之苦[N];中国化工报;2013年

8 谢昭萍 王珂;业界观点:广泛应用路还很长[N];中国化工报;2014年

9 石景文;阿尔及利亚石化产业跑起来了[N];中国化工报;2014年

10 雷蕾 黄健;涪陵页岩气规模化用于化工生产[N];中国化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武;页岩储层的双孔形孔隙结构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贺芙邦;四川盆地涪陵大安寨页岩气“甜点”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王义刚;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页岩气资源地质风险分析与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孙文峰;页岩储层多尺度结构特征及表征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5 张华;页岩气藏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新方法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6 唐相路;页岩储层多尺度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与含气性的关系[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7 王朋飞;页岩微纳米孔隙储集能力评价及其控制因素[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8 贾子健;页岩核磁共振弛豫机制与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9 郭龙;页岩气吸附—解吸附的LBM模拟和NMR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10 吴颖;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页岩储层特征及含气性控制因素[D];西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力博;外来水对页岩气多组分吸附特征的影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王巧玲;湖相页岩气富集机理及主控因素探讨[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3 赵耀;湖相页岩气富集机理及主控因素探讨[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4 李育;考虑宏细观缺陷的页岩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5 张龙;太行山东麓AH区块页岩气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6 何接;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优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7 李帅;基于细—宏观力学的页岩脆性影响因素及表征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8 何浩男;延安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富集规律[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9 窦高磊;深层高压页岩气吸附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10 付豪;页岩气藏储量计算方法与流固耦合作用下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3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83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