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斜坡东部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相控制作用
【图文】:
第一章 绪论并结合长 6 储层的沉积特征,对比分析 B2 井区、H13 井区、F24 井区长型、组合类型等方面的内容,得出自北向南的孔隙喉道的变化特征。常规压汞所获得的相关特征参数,来定量表征孔喉半径大小、分选程度力,进一步定量分析不同地区的微观孔喉特征参数与其储层物性(孔隙的相关性,,深入研究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与长 6 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并的差异对比分析。沉积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B2 井区、H13 井区、F24 井区延长组不同的沉积亚相,研究不同的沉积亚相对于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对比不同地区之间的影响作用。同一沉积相发育有不同的沉积微相,砂有差异,从而沉积相对同一地区的不同相带也会有不同的影响。术路线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1-1。
F24井区长62顶面构造图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欢庆;曹晨;梁淑贤;李佳鸿;;储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2 何小鹤;;孔隙表征技术及其在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3 韩帅;郭欣馨;;子长油田H区长2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J];石化技术;2016年07期
4 袁伟;张占松;何小菊;崔云江;李兴丽;吕洪志;;根据常规测井资料评价储层孔隙结构[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33期
5 刘航宇;田中元;徐振永;;基于分形特征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7年05期
6 汤小燕;张伟杰;龚爱华;刘之的;;扶余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7 徐祖新;郭少斌;乔辉;李海明;;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研究[J];非常规油气;2014年02期
8 陈冲;朱悦;巩彬鹏;袁鹏;;华庆地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年06期
9 陈淑慧,罗娟,梁斌;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10 吴彦君;赵雪娇;张乐;王建宁;高贝贝;;丰富川油田长4+5、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京平;王新江;张庆茹;杨晓东;张晓雷;;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飞飞;汤天知;刘堂宴;章海宁;;基于NMRT2谱分解的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技术[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40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C];2015年
3 杨勇;达世攀;王勇;陈调胜;;靖边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孔隙结构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吴国铭;刘华勋;;四川龙王庙组缝洞型白云岩气藏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研究[A];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赵新伟;许红;;微焦X射线层析扫描在分析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中的应用[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魏凯;许红;朱玉瑞;赵新伟;;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三维特征重建[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魏凯;许红;朱玉瑞;赵新伟;;西沙群岛中新世造礁珊瑚藻鉴定学特征和生物礁储层孔隙结构三维特征重建[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沈光政;张淑华;刘杰;于笠;王殿滨;;扫描电镜铸体酸溶法在中—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黄远峰;刘堂晏;许峰;;球板模型核磁共振弛豫机制的理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周建;李文鹏;叶小闯;张丹;张晓军;曹辉剑;;苏47井区开发评价研究[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原园;陆相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宋平;鄂尔多斯盆地横山—靖边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惠莎莎;陕北斜坡东部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沉积相控制作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李鑫;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熊武候;CO_2-ECBM过程模拟的核磁共振成像与煤储层孔隙结构变化[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4 樊骐铖;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5 杨龙;富黄探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6 刘枢;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渗流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刘恒;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研究-XX油田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与油水识别[D];长江大学;2016年
8 齐桂民;姬塬地区长7储层孔隙结构与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王明方;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孟智强;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2685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8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