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29 15:50
【摘要】:为了研究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并指导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在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三维高分辨率地震精细解释资料和测井、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内断裂进行分析,根据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特征划分断裂系统,再结合研究区内生储盖组合和主要油气成藏期对油源断裂进行厘定。根据断裂活动相对强弱划分活动期和停止活动后时期,通过对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机制及通道特征进行研究,确定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优势通道及其输导油气能力影响因素,分别对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优势通道进行识别,进而汇总各影响因素分别对油源断裂不同时期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结合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分析总结油源断裂输导油气优势通道分布与能力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为伴生裂缝,输导油气优势通道为断裂活动速率大于伴生裂缝连续分布所需的最小活动速率的区段,其输导油气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断裂活动速率、优势通道宽度、断距、倾角以及断裂两侧地层泥质含量;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为断裂填充物孔隙,输导油气优势通道为断面流体势汇聚脊部位,其输导油气能力主要影响因素为优势通道宽度、幅度、倾角以及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2)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共发育12条油源断裂,其中共识别出17个活动期输导油气优势通道和39个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优势通道。(3)基于发育特征、动力特征和伴生裂缝发育程度等3方面的分析,通过选取5个主要影响因素变量,建立了油源断裂活动期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的定量评价公式;基于发育特征、动力特征和阻力特征等3方面的分析,通过选取4个主要影响因素变量,建立了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的定量评价公式。(4)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活动期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有3种变化规律,而油源断裂停止活动后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有8种变化规律。活动期F_8(2)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最强,停止活动后F_(11)(3)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最强。活动期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在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上亚段普遍较强,停止活动后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在沙三下亚段、沙二段和馆陶组相对较强。在沙三中亚段,研究区中部不同时期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均较强,而研究区两侧边部不同时期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均较弱。(5)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不同时期输导油气优势通道分布与能力不仅控制油气聚集部位,也控制油气聚集层位,油源断裂活动期输导油气优势通道分布与能力对油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大于停止活动后时期。
【图文】:

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


图0.1技术路线图

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油源断裂优势通道输导油气能力定量评价


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位置分布图(据刘滨莹,2017,修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有录;刘培;宋国奇;刘华;王永诗;赵凯;;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晚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4期

2 闫建平;言语;司马立强;温丹妮;温新房;耿斌;;泥页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五性”之间的关系[J];岩性油气藏;2015年03期

3 刘之的;杨双定;刘有霞;韩燕华;王现良;王剑;;南梁油田长4+5储层泥质含量计算方法[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4 巩磊;曾联波;杜宜静;韩志锐;;构造成岩作用对裂缝有效性的影响——以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5 袁波;孙照勇;姜鹏;舒光虎;李艳萍;张华;;文留油气田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对油气的控制作用[J];断块油气田;2014年03期

6 孟令东;付晓飞;王雅春;张晓玲;吕延防;姜义博;杨宏松;;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封闭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2期

7 赵文韬;侯贵廷;孙雄伟;鞠玮;申银民;任康绪;叶茂林;;库车东部碎屑岩层厚和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3年04期

8 刘培;蒋有录;郝建光;郭富欣;;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主要生烃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J];中国地质;2013年05期

9 田飞;金强;曾翔;王端平;杨勇;;东营凹陷营26断层调节带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J];中国地质;2013年04期

10 邓婷婷;查明;高长海;;廊固凹陷旧州断层封闭性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同文;含油气盆地输导体系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2 杨恺;廊固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和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雪晴;油源断裂输导能力及控藏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2 姜海燕;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能力的时空差异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3 刘滨莹;廊固凹陷大柳泉—河西务构造沙河街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4 王浩然;油源断裂转换带识别及输导油气有利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5 张清勇;冀中坳陷大柳泉地区沙河街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史双双;歧口凹陷主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7 孙永河;逆断层输导天然气机制及输导效率物理模拟[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687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87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