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20-05-30 09:46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典型井和剖面优质黑色页岩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多尺度孔隙结构等对比研究,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黑色页岩(TOC2.0%)空间展布受隆坳格局控制,坳陷中心沉积厚度大,向古隆起方向减薄。威远和长宁地区优质黑色页岩沉积于黔中隆起和川中隆起之间的坳陷区,主要岩性为黑色钙质页岩、黑色粉砂质页岩和少量黑色硅质页岩;焦石坝地区优质黑色页岩沉积于川中隆起和雪峰隆起之间的坳陷区,主要岩性为黑色硅质页岩和黑色粉砂质页岩。(2)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矿物组分、时空展布和厚度上存在差异:长宁和威远地区碳酸盐矿物含量相对较高,焦石坝地区石英含量相对较高,且焦石坝地区石英和TOC具有很好的相关系,而威远和长宁地区石英和TOC不具有明显的相关系;威远地区优质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龙马溪组中下段,厚度在25m左右,五峰组不发育,长宁和焦石坝地区优质黑色页岩主要分布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厚度分别为30m左右和40m左右。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古隆起迁移引起的沉积中心的迁移。(3)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古隆起的发育与迁移对上扬子五峰-龙马溪组沉积期海盆沉积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在綦江地区还形成一个水下隆起,导致不同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黑页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水体滞留程度和埋藏效率差异较大,威远地区的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和埋藏效率比长宁和焦石坝地区差,但水体滞留程度比长宁和焦石坝地区强。这些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有机质页岩的富集方式不同:威远地区富有机质页岩富集的模式主要是水体滞留导致底层水体缺氧,有机质的埋藏效率增加;焦石坝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的富集模式为半开放-开放水体生物繁盛与深水底层水体缺氧,从而影响富有机质页岩的富集;长宁地区位于两者的过渡区。(4)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无机孔和裂缝空隙类型,其中有机质孔为主要的孔隙类型。孔隙特征和岩相有着密切关系,无机孔在不同岩相页岩中都发育较少,大多数原始的粒间孔都被运移有机质充填。有机质赋存状态的差异影响了有机质孔分布的差异:钙质页岩有机质主要以团块状颗粒的形式存在,颗粒间充填的运移有机质含量较少;硅质页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以团块状颗粒和粒间充填的运移有机质形式为主;而粉砂质页岩主要以粒间充填的运移有机质为主。黑色钙质页岩和黑色硅质页岩微孔和介孔都发育,介孔孔隙体积略大于微孔孔隙体积;黑色粉砂质页岩主要发育介孔,介孔孔隙体积远大于微孔孔隙体积。(5)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成岩作用影响黑色页岩干酪根成熟之前的原始孔隙状态,进而影响有机质的分布形态,而有机质热演化主要影响有机质孔的形成与分布。有机质孔的形态有四种特征:(1)有机质孔孔径大,呈圆状;(2)有机质孔呈扁平状;(3)有机质孔呈干裂状;(4)有机质孔多而小。(6)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均经历了早期深埋藏,后期强隆升和强变形作用。在这些过程当中页岩的温度、压力的改变会引起页岩孔隙结构的改变,遭受构造变形黑色页岩比未发生构造变形黑色页岩的有机质孔孔径小,等温氮气吸附孔隙体积和孔隙比表面积小,介孔不发育。(7)孔隙结构受页岩岩相、有机质热演化和构造抬升控制。页岩岩相和成岩作用影响富有机质页岩成熟之前原始孔隙形态和分布,进而影响有机质成熟后运移有机质的形态和分布;有机质热演化影响有机质孔的发育和分布;后期抬升改造影响有机质孔孔径大小和孔隙度。有机质孔的孔径和孔隙度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黑色页岩初始压力的保存条件,油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初始异常高压释放得越早有机质孔孔径越小、孔隙度越低,越晚有机质孔孔径越大、孔隙度越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质孔隙孔径的大小反应了页岩保存条件的好坏。(8)焦石坝、威远和长宁地区无机孔具有相似性,主要为碎屑颗粒之间的粒间孔和碳酸盐颗粒中的粒内孔,由于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差异因此威远和长宁地区粒内孔相对发育。焦石坝、威远和长宁地区的热演化过程具有相似性,都达到过成熟阶段,因此有机质孔都发育,而不同之处表现在有机质孔孔径和形态,造成有机质孔孔径和形态差异的原因是抬升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的差异。
【图文】:

页岩气,井产量,构造变形,四川盆地


7具有宽缓背斜的构造样式(图1-2-2)。程凌云(2015)和汤济广(2015)在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断层密度、裂缝间距、破裂指数、剥蚀指数、上覆岩层厚度、倾角指数、变形指数和海拔指数等一些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的半定量评价指数。图 1-2-2 四川盆地不同构造变形区页岩气井产量差异(郭旭升,2014)1.2.4 存在问题对页岩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富有机质页岩富集机理和保存条件的研究现状的调研和总结,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研究方面的不足:(1)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还没有达成共识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与古海洋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古海洋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产力、氧化还原环境、水体滞留程度、洋流等方面,而古海洋环境极大的受到了古地理格局的控制。对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研究缺少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古地理格局、古海洋环境统一的研究,因此对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2)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的演化缺少研究黑色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气的储层有着重要意义,前人在黑色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和控制因数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讨论的是黑色页岩的矿物成分、有机质含量、成熟度和干酪根类型与黑色页岩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缺少对黑色页岩孔隙在埋藏、隆升和构造变形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的研究。(3)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还缺少对页岩自封闭性的研究现在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研究都集中在从宏观、间接定性反映该区页岩气的保存条件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工作类别


岩孔隙特征差异和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建立黑色页岩孔隙形成和演化,并探讨页岩孔隙结构和保存条件之间的关系。本次研究拟采取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如图1-3-1所示。图 1-3-1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1.4 论文完成工作量针对论文设计内容,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其具体工作量如表1-4-1。表 1-4-1 论文主要工作量工作类别工作量(个,条,,口)工作类别工作量(个,条,口)实测剖面 10 资料剖面 5岩心观察 8 钻井资料 8有机碳 200 薄片鉴定 400镜煤反射率 20 比表面 69微量元素分析 100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才能;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黄金亮;王淑芳;管全中;张晨晨;王红岩;刘洪林;拜文华;梁峰;吝文;赵群;刘德勋;杨智;梁萍萍;孙莎莎;邱振;;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6期

2 程凌云;雍自权;王天依;兰宁;于俊友;邓宾;;强改造区牛蹄塘组页岩气保存条件指数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12期

3 杨宝刚;潘仁芳;刘龙;李卓文;高博乐;;四川盆地长宁示范区地质条件对页岩有机质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26期

4 张晓明;石万忠;徐清海;王任;徐壮;王健;王超;袁琪;;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页岩气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学报;2015年08期

5 高波;;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6期

6 汤济广;李豫;汪凯明;齐泽宇;;四川盆地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综合评价[J];天然气工业;2015年05期

7 李艳芳;吕海刚;张瑜;张小龙;邵德勇;闫建萍;张同伟;;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U-Mo协变模式与古海盆水体滞留程度的判识[J];地球化学;2015年02期

8 董大忠;高世葵;黄金亮;管全中;王淑芳;王玉满;;论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4年12期

9 周宝刚;李贤庆;张吉振;董泽亮;李媛媛;宋雷;热汗古丽-牙库甫;张明扬;郭曼;;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气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地质;2014年10期

10 胡东风;张汉荣;倪楷;余光春;;四川盆地东南缘海相页岩气保存条件及其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艳芳;上扬子地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页岩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富集及古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7年

2 焦X;煤和泥页岩纳米孔隙的成因、演化机制与定量表征[D];南京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道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优选[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87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87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9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