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ST算法的储层裂缝识别技术在某页岩气工区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于GST算法的储层裂缝识别技术在某页岩气工区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众多类型的油气藏中,页岩气是一种革命性的新型非常规能源,近些年针对页岩气勘探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裂缝识别是页岩气勘探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针对页岩气勘探中的这一重点和难点,实现并应用了基于梯度结构张量算法的裂缝识别技术。裂缝是地震数据中的地质细微特征,梯度构造张量(GST)算法可以较好地识别这种细微特征,本文实现了基于梯度构造张量(GST)的页岩气储层裂缝识别技术。该技术基于GST算法,从地震数据中得到了倾角方位角属性,相干属性以及曲率属性。倾角方位角属性可以直观的反映地震的反射界面;相干属性可以得到相邻道的相关程度,以此识别地层的裂缝或者其它异常地质体;曲率属性对岩层的裂缝、弯曲、褶皱、断层等信息较为敏感。将三种属性组合使用,可以对储层裂缝信息做更加精确的识别。在裂缝识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Windows环境,用VC++实现了基于GST算法的页岩气储层裂缝识别技术,该技术包括三个软件模块,分别是GST倾角方位角模块、GST相干模块、GST曲率模块,这三个模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这些模块能够完成对三维数据体属性的自动提取而不需要人工干预,同时它得到的结果能够作为其他属性的输入条件,做到一次处理多次分析使用。将上述基于GST的裂缝识别技术应用到某页岩气工区,分别得到了该工区的表征裂缝的倾角方位角属性、相干属性和曲率属性。分析了三种GST地震属性对工区裂缝的识别效果,同时与传统裂缝识别方法取得的属性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GST算法在储层裂缝识别中能够有效识别裂缝及微裂缝,效果优于传统裂缝识别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裂缝识别效果,达到了识别裂缝的目的。
【关键词】:裂缝识别 梯度构造张量算法 属性 软件模块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P63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8
- 1.2 研究现状8-12
- 1.2.1 GST算法的研究现状9
- 1.2.2 倾角方位角属性的研究现状9-10
- 1.2.3 相干属性的研究现状10-11
- 1.2.4 曲率属性的研究现状11-12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2
- 1.4 本文的论文结构12
- 1.5 本章小结12-14
- 第2章 地震裂缝识别技术方法原理14-33
- 2.1 倾角方位角属性的研究与应用14-16
- 2.1.1 地震反射面的倾角和方位角14-15
- 2.1.2 复数道分析法15-16
- 2.1.3 离散倾角扫描法16
- 2.2 相干属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6-24
- 2.2.1 地震波的相干性17
- 2.2.2 相干数据处理原理17-18
- 2.2.3 C1相干算法18-20
- 2.2.4 C2相干算法20-23
- 2.2.5 C3相干算法23-24
- 2.2.6 C2算法和C3算法的参数选取24
- 2.2.7 三代相干算法的优缺点24
- 2.3 曲率属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4-32
- 2.3.1 曲率的概念及意义25-28
- 2.3.2 曲率分析方法28-30
- 2.3.3 体曲率属性30-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梯度结构张量(GST)算法原理33-45
- 3.1 梯度结构张量理论33-37
- 3.1.1 特征值分析34-35
- 3.1.2 主成分分析35-36
- 3.1.3 基于GST算法的倾角方位角计算36-37
- 3.1.4 基于GST算法的相干计算37
- 3.1.5 基于GST算法的曲率计算37
- 3.2 GST算法实现流程37-39
- 3.3 算法的实验39-41
- 3.4 三维地震属性的预处理41-44
- 3.4.1 一维ESP算法42
- 3.4.2 二维ESP算法42-43
- 3.4.3 三维ESP算法43-44
- 3.5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基于GST算法的裂缝识别技术的应用45-59
- 4.1 研究区域概况45-49
- 4.1.1 工区地质特征45-46
- 4.1.2 工区测井情况46-48
- 4.1.3 页岩气特征48-49
- 4.2 数据准备49-50
- 4.2.1 三维叠后地震资料49-50
- 4.2.2 工区的地震资料参数50
- 4.3 GST在地震裂缝识别中的应用50-58
- 4.3.1 GST相干属性在裂缝识别中的应用51-52
- 4.3.2 GST倾角方位角属性在裂缝识别中的应用52-56
- 4.3.3 GST曲率属性在裂缝识别中的应用56-58
- 4.4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9-61
- 5.1 结论与认识59-60
- 5.2 展望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2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3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4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5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6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7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8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9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10 张大伟;;加速我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战略构想[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2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6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8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时贤;页岩气水平井体积压裂缝网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4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琚璇;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相智文;延长陆相页岩气储层分段多簇压裂裂缝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8 孙艳玲;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纳米级孔隙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田枭;页岩气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甲烷—矿物反应实验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李鹏飞;南方富有机质页岩复电阻率测试分析与激电机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GST算法的储层裂缝识别技术在某页岩气工区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