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砂岩油藏非均质性对产液能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11:24
【摘要】:提液是砂岩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稳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油井能否达到一定产液能力是能否实现提液的先决条件。无因次采液指数是衡量注水开发油藏产液能力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变化特征反映产液能力的变化规律,无因次采液指数可由理论方法和矿场方法计算得到,实践证明油井没有达到高含水时两种计算方法结果基本相同,但是在高含水后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物性,不同非均质程度,不同注采井工作制度的油藏渗流场及开发指标,对比分析理论法和矿场法得到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差异。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实验测试方法,分析研究了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中的不足,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由于岩心尺度较小无法真实体现实际油藏中的非均质性,二是岩心实验是一维线性流动无法真实模拟出实际地层的复杂流动状态。通过数值模拟岩心驱替,分析了相渗曲线特征值对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反映的是岩心内的水驱油产液能力变化程度,相渗曲线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理论无因次采液曲线变化规律。(2)通过数值模拟五点注采井网四分之一注采单元,模拟了定压差工作制度下,渗透率各向异性、油水粘度比、渗透率非均质性对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变化的影响,以及模拟了不同工作制度对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定压差的工作制度下,非均质性对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影响很小,以及在定量注、定压采的工作制度下模拟得到的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实际砂岩油藏一致。(3)运用数模模拟方法建立机理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非均质性参数,模拟在定量注、定压产的工作制度下,非均质性对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再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得到各非均质性参数对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由于非均质性对油水分布的影响,使得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发生变化,而高渗带宽幅即拥有优势通道的地层条件会使得更多的油无法被水驱替出来,故其对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影响最大。(4)通过分析理论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的差异,研究了理论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差异原因,并校正了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是井口目前的油水产量相当于投产初期产量(仅为原油)的倍数,没有考虑到压力变化,同时非均质性会影响压力变化,因此要使得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与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保持一致的话,矿场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分子分母应该分别除以对应的注采压差进行校正,来消除压差变化的影响。
【图文】:

曲线,岩心,网格划分,无因次采液指数


图2-5室内岩心相渗曲线逡逑.3.2岩心驱替模拟方案逡逑本次相渗曲线特征值对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影响规律分析所用到的数据均逡逑来自于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油藏模型(原油粘度15mPa,s,地层水粘度逡逑0.5mPa_s),经过计算机运行得到。逡逑本次研究建立数值模拟方案共15种,,对于岩心长度、压力梯度、原油粘度以及渗逡逑率这四个参数进行分析,设置岩心长度参数分别为5cm、10cm、15cm、20cm、30cm,逡逑设置压力梯度参数分别为0.01MPa/m、0.02MPa/m、0.04MPa/m,设置原油粘度参数分逡逑别为邋lOmPa.s、15mPa.s、20mPa.s,设置渗透率参数分别为邋500mD、lOOOmD、2000mD,逡逑过计算出口端无因次采液指数,绘制岩心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从而分析理论无因次逡逑液指数曲线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具体模拟方案如表2-1到表2-4所示。逡逑

曲线,均质岩心,驱替,一维


图2-5室内岩心相渗曲线逡逑.3.2岩心驱替模拟方案逡逑本次相渗曲线特征值对理论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的影响规律分析所用到的数据均逡逑来自于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油藏模型(原油粘度15mPa,s,地层水粘度逡逑0.5mPa_s),经过计算机运行得到。逡逑本次研究建立数值模拟方案共15种,对于岩心长度、压力梯度、原油粘度以及渗逡逑率这四个参数进行分析,设置岩心长度参数分别为5cm、10cm、15cm、20cm、30cm,逡逑设置压力梯度参数分别为0.01MPa/m、0.02MPa/m、0.04MPa/m,设置原油粘度参数分逡逑别为邋lOmPa.s、15mPa.s、20mPa.s,设置渗透率参数分别为邋500mD、lOOOmD、2000mD,逡逑过计算出口端无因次采液指数,绘制岩心无因次采液指数曲线,从而分析理论无因次逡逑液指数曲线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具体模拟方案如表2-1到表2-4所示。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继成;何晓茹;周文胜;耿站立;唐恩高;;大段合采油井层间干扰主控因素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2 李宁;孙雷;冯乔;张晓林;张立强;;气驱油采油采液指数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J];复杂油气藏;2014年04期

3 董大鹏;;非稳态相渗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4 王明;杜利;国殿斌;李中超;聂法健;;层间非均质大型平面模型水驱波及系数室内实验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年06期

5 王端平;;考虑孔隙波及特征的水驱理论采收率计算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年05期

6 吴华;曾念;;启动压力对低渗透油藏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的影响及应用研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7 宋大钊;;大庆西部低渗透油田产液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4期

8 刘超;马奎前;李红英;李彦来;张汶;;基于洛伦兹曲线法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12年02期

9 全洪慧;朱玉双;张洪军;李莉;邵飞;张章;;储层孔隙结构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6期

10 张金庆;孙福街;安桂荣;;水驱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和递减规律研究μ[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文芬;孤东七区西储层非均质表征及剩余油定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子敏;微观孔隙结构及剩余油仿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曹明霞;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06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06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7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