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高温白云岩交联酸体系研制与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13 02:29
【摘要】: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增产的重要手段,而酸液性能直接影响着酸压的效果。目前所用的酸液体系中,交联酸的耐温性能最强,目前交联酸体系大多耐温不超过150℃。针对交联酸体系耐温不足导致酸岩反应速度过快、穿透距离短的问题,本文开展了耐温160℃的交联酸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筛选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乙烯基吡咯烷酮、丙烯酸四种单体来合成稠化剂。运用正交试验初步选择合成条件,运用单因素分析得到稠化剂的最优合成条件,并合成了稠化剂LHZ-1。通过交联类型的分析,选择离子键交联;优选异丙醇锆作为有机中间体,优选丙三醇、乳酸钠为中间体,优选反应pH为7,并合成交联剂LJL。根据行业标准优选了其他添加剂,最终形成一套配伍性良好的交联酸体系:20%盐酸+1%稠化剂LHZ-1+1%交联主剂LJL+1%交联辅剂LJL-1+2%缓蚀剂BSF-5+2%铁离子稳定剂FRK-TW6+1.2%助排剂FRK-ZP2+2%粘土稳定剂HL-4+0.2%破胶剂(0.1%乙二胺四乙酸EDTA+0.1%胶囊破胶剂)。评价了交联酸的综合性能,完成了耐温耐剪切实验、破胶性能实验、交联酸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实验、伤害实验、导流实验及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交联酸的交联时间为2~3min,160℃、170s~(-1)条件下剪切90min,粘度为120mPa·s;交联酸破胶时间为1h,破胶液粘度小于5mPa·s;交联酸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对白云岩岩心的伤害率在18%~25%之间;酸岩接触时间增加或温度增加,白云岩岩板导流能力增大;闭合压力增大,导流能力减小;160℃时,氢离子扩散系数为7.11709 cm~2/s;转速为200r/min时,交联酸和白云岩的表面反应动力学方程为:(?)。本文研制的交联酸耐温可达160℃,且综合性能良好,可以运用在高温白云岩储层的酸压改造中,改善酸压效果。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酸岩反应,白云岩


第1 章 绪论(4)评价了交联酸酸体系的综合性能评价交联酸酸体系的耐温耐剪切性能、破胶返排性能、与地层配伍性能、与白云岩反应特征、白云岩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特征。(5)测试了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测试了交联酸与白云岩的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得到不同转速下酸岩反应学方程,确定转速下考虑温度和浓度的酸岩反应表面动力学方程,得到系数和氢离子传质系数。本文的技术路线:

引发剂浓度,对合,特性粘数,乙烯基吡咯烷酮


表 2.5 为引发剂浓度优化的其他固定条件,不同的引发剂浓度下:0.02%、0.08%、0.10%、0.12%,得到对应的特性粘数(表 2.6 和图 2.1)。表 2.5 引发剂浓度优化条件Table 2.5 Experiment conditions of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optimization体浓度%单体配比反应时间h反应温度℃35AM : AMPS : 乙烯基吡咯烷酮 : 丙烯酸=2 : 2 : 1 : 0.157 40 表 2.6 引发剂浓度对特性粘数的影响Table 2.6 The influence of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on intrinsic viscosity浓度(%) 0.02 0.04 0.06 0.08 0.10 数(dL/g) 未引发 11.32 13.28 10.98 10.4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水梅;;走进白云岩 亲近朱熹[J];炎黄纵横;2013年03期

2 ;白云岩深加工项目正式落户江西于都[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4期

3 ;徐州市发现亿吨白云岩矿[J];中国粉体工业;2012年04期

4 张磊;;河南省鹤壁地区冶镁白云岩矿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6年12期

5 刘红光;刘波;吴双林;张学丰;田泽普;石开波;刘建强;;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蓬莱坝组白云岩类型及成因[J];岩石学报;2017年04期

6 许明;钱信禹;李亚林;韩中鹏;戴敬华;;西藏羌塘盆地达卓玛地区含油白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16年Z1期

7 杨云亭;;山西省冶镁白云岩资源概况及勘查开发建议[J];华北国土资源;2016年02期

8 胡伟平;胡伟捷;张凤军;;河南省林州市奶奶山白云岩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勘查开发前景[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18期

9 余宽宏;金振奎;苏奎;张伟;董晓东;吕玉珍;杜宏宇;张卫丹;陈英;;中上扬子地台中寒武世古地理及白云岩成因[J];沉积学报;2014年02期

10 赵闯;于炳松;张聪;沈越峰;戚秀丽;;塔中地区与热液有关白云岩的形成机理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百强;王起琮;王妍;宁博;靳程光;闫佐;;主因子与判别分析在识别白云岩成因中的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C];2015年

2 杨承运;;浅谈白云岩(石)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意义[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张世铭;王建功;张小军;崔俊;伍坤宇;黄成刚;;柴西下干柴沟组湖相白云岩特征及成因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4 张静;张宝民;单秀琴;;古气候背景对大规模白云岩发育的控制作用[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柳益群;李文厚;杨锐;雷川;刘林玉;刘洪福;李海平;;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二叠系湖相白云岩成因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光伟;马向贤;;镁同位素分析——白云岩成因问题研究的一种可能方法[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齐敦伦;;关于苏、皖南部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8 呼尚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桌子山组白云岩成因分析[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9 李耀西;陈宏明;;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穿时的机理[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10 刘铁庚;叶霖;王兴理;邵树勋;;白云鄂博“白云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剑;川东南海相新领域勘探获新发现[N];中国石化报;2017年

2 实习记者 王亚楠 通讯员 启石;内蒙古地矿局发现一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河南发现特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李西文;徐州发现亿吨白云岩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5 记者 甘晓妹 刘作霖;我市发现亿吨白云岩矿[N];徐州日报;2010年

6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郑小兰;重庆四大炼镁白云岩勘查靶区浮出水面[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记者 邹维荣 特约记者 杨鸿;钻透90米白云岩层引甘泉[N];解放军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周正茂;彭水发现大型炼镁用白云岩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记者 周强 通讯员 邵兰芳;鹤壁发现一特大型白云岩矿[N];中国矿业报;2011年

10 张绍伟;盂县羊泉冶镁白云岩普查野外施工结束[N];中煤地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生;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5年

2 胡作维;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聪;歧口凹陷沙一下段湖相白云岩形成机理及储层特征[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沈均均;潜江凹陷南部新沟咀组下段湖相白云岩形成机理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长江大学;2015年

5 林孝先;四川汉源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及其中铅锌矿成矿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白晓亮;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五_5亚段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形成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7 崔杰;美姑河坪头电站岸坡特殊地质现象与地下工程[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孟祥豪;塔河深层寒武系优质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春梅;川西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制及其与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对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清;黔中白云岩地区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及其困难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高温白云岩交联酸体系研制与性能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2 任海姣;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中下组合储层特征及其控气性[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3 陈孝全;伦坡拉盆地始新世牛堡组湖相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4 何文秀;美姑河坪头水电站厂址区白云岩砂化成因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飞宇;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沙拉地区白云岩矿资源调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宋光永;川东南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热液白云岩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永胜;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段沉积环境及白云岩成因机理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

8 张喜;苏里格东区奥陶系马五_5亚段白云岩成因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周锋德;泌阳凹陷裂缝性白云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0 裴文超;鄂尔多斯盆地东侧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白云岩成因及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0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10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f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