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油纳微米孔隙介质内液体输运特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E312
【图文】:
密油储层基质中的渗流特征明显不同。很多优秀的前辈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渗流实验,表明渗流特征呈典型的非线性,即流动速度低于达西速度、或出现启动压力梯度、或在较小压力时出现非线性段,其流动曲线可用图1-1表示。可以看出,单相液体在纳微米多孔介质内的流动显著偏离达西线性定律。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渗流模型,描述这种非线性规律,部分总结于表1-1。可以看出,渗流模型不断的被完善和发展,新模型具有简单的连续函数形式,可表征各种渗流规律,各参数具有更明确的物理意义。建立新模型的角度从简单的描述流动曲线,修正达西定律;到进一步结合非线性内在原因及现象,从微圆管束及边界层出发建立流动模型。新模型也对启动压力展开了一些讨论
图 2-1 液体分子与通道壁面间的范德华力示意图:(a)俯视图,(b)主视图-1 The force interaction between a liquid molecule with the surrounding solid cylindri(a) the vertical view, (b) the front view.76cos( )Cr= θ76sin( )vC= 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茂增;马尚权;王德明;东辉;;基于双重孔隙介质理论的煤层注水研究[J];采矿技术;2009年04期
2 张建华;饱和孔隙介质中的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3 姚军,刘英才,冀东油田研究院;求解双重孔隙介质油藏压力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4 陈勉,陈至达;多重孔隙介质的有效应力定律[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9年11期
5 杨金顺,赵俊宁;具吸收项的多孔隙介质方程解的渐近性(英文)[J];数学研究与评论;1992年01期
6 李向维,李向约;饱水孔隙介质的质量耦合波动问题[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年04期
7 罗光熹;周安;马世伦;;天然气水化物讲座(四)(孔隙介质中的气体水化物问题)[J];国外油田工程;1989年01期
8 代智军;赵社戌;匡震邦;;波在双孔隙与单孔隙介质界面上的反射与透射[J];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9 黎水泉,徐秉业;双重孔隙介质流固耦合理论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1年04期
10 黎水泉,徐秉业;非线性双重孔隙介质渗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洪飞;田家勇;;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增量声弹理论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46地震波传播与成像[C];2015年
2 马洪飞;田家勇;;孔隙介质的增量声弹理论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贾存利;陈永强;黄筑平;;含连通开孔饱和孔隙介质的有效力学参数[A];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4 贾存利;陈永强;黄筑平;;含连通开孔的饱和孔隙介质的细观模型[A];第十五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易良坤;席道瑛;张程远;田象燕;;唯象的孔隙介质波动理论[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韩其玉;刘仲一;;具有封闭孔隙的孔隙介质界面连续条件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刘仲一;韩其玉;;孔隙介质界面封闭孔隙量与声波反射透射关系研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宋若龙;王克协;崔志文;;周期分层孔隙介质中P波地震衰减的数值考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岩;肖立志;;孔隙介质定域核磁共振新方法[A];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10 陈超凡;任伟光;程子峰;裴浩;王子辉;;有关孔隙介质渗透率算法模型的探讨[A];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朝君;气体吸附诱致孔隙介质变形的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学文;乳状液在孔隙介质中渗流规律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3 黎水泉;弹脆塑性双重孔隙介质油藏流固耦合数值模拟[D];清华大学;2000年
4 孙晟;组分孔隙介质模型及其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杨庆节;双相孔隙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传播特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7 张生强;孔隙介质储层参数反演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邵才瑞;基于岩石物理的多元信息融合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郑佩;均匀和层状两相饱和孔隙介质半空间的动力Green函数[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娜;含起伏地表的二维双相介质中地震波及电磁波传播有限差分算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梅;柱状多层Biot双相孔隙介质中的SH波[D];吉林大学;2019年
2 姜岳;饱和孔隙介质中非线性声场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师渝滔;致密油纳微米孔隙介质内液体输运特性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9年
4 王婷;含少量气泡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声传播[D];吉林大学;2018年
5 王梦强;流体—孔隙介质模型中点声源激发的震电波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刘婷婷;中观尺度孔隙介质地震波场及流体压力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蒋帅帅;含流体孔隙介质地震频散与衰减的模拟与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8 宋坤;等孔隙比条件下孔隙介质模型渗透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9 田圆;含重油孔隙介质中包含温度影响的波传播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7年
10 朱晓焱;柱状分层孔隙介质中的SH-TE声电效应测井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14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714212.html